一場因宿舍短缺而引發的“延期博士生”宿舍調整風波,讓南京大學再次受到關注。6月5日,南大仙林校區各宿舍樓貼出一份《2019年暑期學生宿舍安排及調整通知》,延期超過一年的博士研究生,將被學校集中調整安排住宿,住宿標準從之前的2人/間,調整為4人/間。消息一出,引起南大部分延期博士生的質疑和不滿。
據報道,受到宿舍調整影響的延期博士生大概在1000人左右。對他們來說,從兩人間變為四人間,不只意味著住宿條件降級,緊張的生活節奏也會被打亂。而且,由于博士生專注學術科研需要比較獨立的空間,套用本科生的住宿標準,還難免會埋下人際關系沖突的隱患,因此引起延期博士生的不滿并不奇怪。
事實上,因為宿舍床位緊張引發的風波早已不是第一次,幾乎每年暑期招生季都會集中爆發,很多還是重點高校。比如去年7月,北京大學不再為專業碩士研究生新生安排床位,北京師范大學將2018級博士新生搬到新校區,都激起了相關群體的抗議。
宿舍床位緊張的背后,幾乎都有大學擴招的背景。2018年的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在校研究生數量較前一年增加了十萬左右。比如本次風波中的南京大學,2017、2018年碩、博士都出現了大幅度擴招,其中碩士近兩千人。
另一方面,博士生延期畢業的情況更加普遍。由此導致原本規劃和新增的床位資源,趕不上擴招的速度,只能犧牲部分學生的利益,通過住宿條件降級來緩解宿舍床位的供應壓力。
大學希望通過擴招碩、博士提升自身的學術科研水平,本沒有問題,但床位緊張的現象說明,其硬件設施和服務能力存在明顯脫節。說到底,還是前期調研不足的結果,在高校發展規劃上出現了急功近利的一面,最終讓學生為此買單自然說不過去。
類似風波牽涉的,還不只是資源緊張的問題。像南京大學這次的政策調整,之所以引發強烈不滿,還有一個原因是消息發布的相當突然。措施公布前,既沒有和波及的延期博士生群體進行溝通,提前征求意見;措施公布后,也沒有提供事后反饋、救濟的渠道。
宿舍床位緊張,某種程度上是超出硬件能力盲目擴招的直接結果,高校自身的失誤在先。在這樣的前提下,采用犧牲學生利益的方式來勻出床位,更得尊重學生的意見,一方面在程序上需要高度透明,另一方面,手段上不宜操之過急,采用說一不二的強硬姿態。學生缺少發聲的渠道,知情權不受尊重,自然會認為學校的做法簡單粗暴,心生怨言。
對高校來說,連年大手筆擴招,無非是希望提高學術科研成果的產量,既然如此,就得對招來的學生負責到底,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術科研環境,并尊重他們在事關自身利益的高校政策上的話語權。指望他們為高校做貢獻,又忽視他們的正當權益,這樣注定難以實現共贏。
跳出來看,高校宿舍床位供需矛盾屢屢引起風波,也提醒大學擴招需要量力而行,不能脫離硬件和服務能力,盲目追求招生數量。事實上,如果硬件環境跟不上,擴招不僅會導致床位的緊張,還會造成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影響高校學術科研能力的提升。在這點上,高校不可陷入短視的思維誤區,而必須算長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