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民政部設立了兒童福利司。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兒童工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我們的孩子,不僅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的未來。
現代社會,得益于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人的個性更趨向自由、自主。在現代科技提供的優越生活環境下,在現代傳媒的高速、廣泛影響之下,新一代的自發“思樂逸”,比以往更加突出。
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今天現代化的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也會對人類產生不良影響。生活富足,正在給現代社會帶來后代教育的新問題。正如深諳人性的中國古賢管子所說,“人心之變,有余則驕,驕則緩怠”。
據央視近期報道,韓國有40%的老年人家庭,在養25歲以上的子女。也就是說,生活富足的韓國子女們,“啃老”現象十分嚴重。在“舔犢之情”的“自然”作用下,出現了從祖到孫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人護一犢”,增大(乃至遞增)了“嬌慣”、桀驁不馴、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出現率,對常規家庭教化的影響,對后代“做人”素質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也正在顯現。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由于歷史文明的積淀及其教化影響等因素,我們今天的社會化文明程度較高。但是,必須看到,新生代對社會的適應,不會由“遺傳”而獲得,人的社會化是“新生歸零”的。
這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做人”教育的重要意義。換言之,現代社會其實對人的社會性、社會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社會的生活、生產乃至社會治理,需要人有更高程度的社會化素質。
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的新現實,客觀上使我們必須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培養、提高新一代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素質。我們的后代,將來要真正成為有用的人,所接受的教育內容不但要有自然科學知識,也要有生活常識、品行規范,要學會社會生活技能,并學會做人,要有全面的德才素質。
為何大家都認可素質教育,但實際還在“拼考試、看分數”?
我們都知道,育人、看人、選人、用人,都是要“德才兼備”的。做一個能在現代社會中自立的人,自然科學知識、生活常識、品行規范等同等重要。
但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人們為何會大力度地偏重自然科學知識教學?為何會相當偏重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的知識教育,而輕忽、邊緣化了其他社會素質的教化?
答案或許是,因為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的量化考核(考試),能夠比較簡單、直觀地分出高低,方便選拔,使選拔、錄取顯得有客觀依據,公平、公正。
的確,不能完全否定分數在升學選拔上具有客觀、公平、公正性。但是,以量化的考分作為選拔的依據,確有其副作用——容易產生過度注重自然科學知識教學,而忽視其他素質教化的現象。因此,破“五唯”,顯得尤為迫切。
人們不能不思考,對我們的后代進行的教育、教學,應該做出改進。中小學校在人類基本知識教育上如果投入了過多的時間精力,那這部分多花費的時間精力,應該調整出來,用于進行重要乃至更重要的“做人”“品行”的培養教化。否則,我們的育人會跟不上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全面、更高要求。
我們需要從“國”和“家”的長遠、整體利益出發,來進行教育的頂層設計。國家應設定達到合格標準的中小學教育目標,并具體到課綱、課程、課時。嚴格要求不超綱、不超程、不超時。須以具體政策措施,使得各級學校特別是初中、高中學校不要層層加碼,提前“起跑”。
要應用具體的政策措施,切實改變學生以“分”為貴的現象;要改變“以錄取率為首”“以分為貴”的學校、教師評價方式。
教育的本質,是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水平,教師、學校的水平也應體現在提高學生水平上。能使學生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得越多、越快,同樣甚至更能反映教師、學校的水平高低。
應該從人才培養的真正現實需要出發,改進落實德、智、體全面選拔錄取的標準,深入研究、創新品德、體育的定量、定性評價方法,有效增加品德、身體素質等在選拔人才、錄取人才中的權重。
家長、學校、用人單位、政府等社會各相關方面都需要認識到,單在基礎性的智育上層層加碼,多費精力和時間,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并沒有足夠的必要性,反而可能造成傷害。
用人單位也應該多途徑、不拘一格地育人、選人、用人,使各類人才都有出路,有與其付出和貢獻相應的價值體現和相應待遇。
當然,家長也應因材施教,對孩子不做過度期待,不對孩子進行“填鴨式培育”。
在應該開展人才競爭選拔的學業階段,人人均可以公平、公正地參與競爭。但應以實際措施,明確規定學校不應、不得“搶跑”,不盲目地“提前起跑”。全社會應該形成一種共識:學校搶攬“尖子生”,教學“搶跑”,家長課外“提前起跑”,并非公平競爭,也并不能真實體現孩子的智力和水平。
應該在充分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對考試選拔本身進行改革,對考什么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