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進校園 推廣閱讀?賣書生意?
4月19日,大星文化、作家榜經典文庫發布了第13屆作家榜,在今年新添加的“童書作家榜”中,排名前三的作家分別為楊紅櫻、北貓和曹文軒,鄭淵潔未在榜。面對網友的質疑,鄭淵潔發文章回應中國童書銷售泡沫極大,且多有“校園賣書”的情況,因而自己主動退出榜單評選,此外,鄭淵潔也在文章里指出童書作家曹文軒可能就有在校園里簽售自己作品的情況。曹文軒對此回應說,不愿發聲,讓大家去判斷。
鄭淵潔的微博一石激起千層浪,事件醞釀至今,不僅鄭淵潔與曹文軒牽涉其中,更是引發大眾對于整個圖書行業、教育體系以及名家群體的討論。
事件
鄭淵潔質疑“作家進校園賣童書”引熱議
18日,有機構發布的童書作家榜單引發熱議。在這份榜單上,為人熟知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并未上榜。19日,有網友發微博就此質疑鄭淵潔,鄭淵潔則在當天晚間發長文回應此事,指出榜單內部分童書作家,依靠進校園推銷獲得高版稅收入,質疑其做法有進校園推銷之嫌。該文章很快引發網友熱議。
鄭淵潔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在這份榜單發布前,榜單制作方曾聯系他核實版稅收入,但當他得知童書被專門從主榜單中剝離出來,他表示拒絕上榜。鄭淵潔認為,中國童書銷售市場存在泡沫,最主要的就是有部分童書作者進入中小學兜售童書。
鄭淵潔告訴記者,他早年間也曾受出版社邀請參與這類以賣書為目的的校園演講,原本預計40分鐘的演講,主辦方卻要求他只講20分鐘,“我問他們為什么,對方回復我說‘您要給您賣書留時間啊’。”因認為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自由選擇書籍的權利,鄭淵潔此后再沒有參與過這類活動。
鄭淵潔稱,這類進校園簽售的行為,更像是出版社、作家與學校三者“合謀”運作,以演講的形式賣書牟利。“一般情況下是連續一周,每天上午、下午各走訪一個學校,”鄭淵潔說。
在鄭淵潔看來,作家進校園賣書,會影響兒童閱讀興趣,也屬于“進入中小學校園推銷商品”。
調查
童書出版機構回應:
“校園賣書”很常見
童書銷售規模在圖書市場中占有絕對的優勢
盡管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正潛移默化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但童書銷售的規模仍然在整體圖書市場中占有絕對的優勢。
2018年年底,京開研究院首次推出童書市場年度報告,報告指出,2018年,童書占據了整體圖書市場24.5%的銷售規模,排名第一;與2017年相比,銷售規模占比和銷售冊數占比變化不是很大,分別上升了1.6和0.6個百分點。
另外,今年1月,當當數字業務部總經理宋雯潔在第七屆當當童書編輯年會上透露,2018年度,當當網全年童書占圖書整體銷售的25.9%,年銷售冊數為6.2億冊。
童書銷量保持高增長背后又有多少是屬于真正有效的閱讀群體呢?鄭淵潔在其微博中稱:“當我獲悉中國作家榜制榜方首次將童書作家銷售排名從中國作家榜主榜單中剝離出來后,我立即表示拒絕上榜。制作方問為什么?我告訴他們,中國的童書銷售泡沫極大,甚至和不法行為有牽連。”
出版社回應“進校園賣書”
鄭淵潔此次將批判的矛頭直指“進校園賣書”,記者致電一些圖書出版商,大家談道:這個現象現在很常見,圖書尤其是童書的一個慣用銷售套路就是作家進校園開講座,簽售、學生買書。有出版社指出這種行為在南方的三四五線城市尤為常見,“中國最早一批童書作家都進校園賣書。”某童書出版編輯說,但當年相關的規定也沒有嚴格制定。
記者也向在北京的兩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長江新世紀的工作人員了解了相關情況。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一位編輯談道:“在北京因為管得嚴,出版社主動聯系進校園是比較困難的,一般都是學校提出有這個需求,可以提供場地,我們才進學校做推廣的,學校有時候也是希望學生能多接觸點兒作家、能和作家有一個深入交流。”
“像在地方上如果有學校的簽售活動一般也是當地新華書店、書城等組織,我們出版社和當地書城都是正常結算的、把書以固定的折扣批發給他們,他們去哪兒銷售、怎么銷售是他們自己決定,而且你從書店買書本來也是全價,一般沒有什么老師拿折扣的問題。賣書才能賣多少錢,作家在其中也一般是配合宣傳角色,沒有太大主動權。”該編輯談道。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資組建的天天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曹文軒的童書,至于鄭淵潔提出的稿酬的稅收單據的問題,該編輯回應:“曹文軒在天天社的稿酬都是天天社代繳稅收的,有憑證可查。”
兩個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都談到,其實進校園的活動與在書店、商場的活動沒什么區別,一來出版社并不會給作者錢,作者出了書有義務配合該出版社做宣傳,二來在書店等場所辦活動也一般不會給所謂的場地費。他們都認為圖書走進校園無可厚非,重要的是一個營銷的尺度的問題,比如不可以強迫學生買書等。
曹文軒參加了北大培文的閱讀推廣
19、20日,曹文軒這兩天正在參加的是北大培文的校園推廣活動,記者由此致電北大培文總裁高秀芹了解相關情況。
北大培文(全稱北大培文教育文化產業公司)是北京大學直屬的專業從事教育文化產業領域的一級全資校企,依托北大資源,通過與地方政府和各地區地產開發機構合作辦學的方式在多地設有北大培文學校,北大培文還因為每年籌辦的全國性的“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為人所知。
高秀芹向記者介紹:“曹老師是北大培文杯評委會主席,也是我們的作者。4月19、20號曹老師正在參加我們的活動。”
問及曹文軒及其他名家是否在校園簽售自己的書時,高秀芹回應:“目前我們的名家講座主要在我們各地的培文學校,我們給學校提供的是經過專家論證過的推薦書單,涵蓋了人文、科學和藝術各個方面,出版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到當下。學校或者機構可以根據我們的書單推薦給學校圖書館配書,也可以完全自己做主,他們的采購渠道也和我們沒有任何關系,不存在任何買賣書的環節,‘曹文軒書架’是曹老師捐贈給培文學校的圖書。”“到底有沒有簽名售書,歡迎媒體采訪聽講座的任何一位學生、老師和家長,5000人可以作證。”高秀芹強調。
“優秀作家到學校推廣閱讀是非常有意義的行動”
高秀芹介紹了曹文軒在鄭州上課時的“盛況”:“20日上午,曹老師在鄭州北大培文學校為5000個師生與家長講了寫作,他通過三個放羊的小故事深入淺出地給孩子講寫作,參加此次活動的學校達近年來之最,有河南、貴州、山東、福建、四川等地培文學校校長老師,也有上街區、新鄉市、滎陽市、鞏義市、溫縣等地兄弟學校。”在北京、上海等這樣頻繁舉辦活動、名家扎堆兒的地方,很難想象到5000人參與活動的情況,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地方學校,大家對著名作家傾注了如此巨大的熱情。
高秀芹也補充了20日活動的幾個細節:“20日上午曹老師在鄭州北大培文學校講座,現場氣氛非常熱烈,沒有簽名環節,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讓簽名,有曹老師的書,也有孩子的練習本,雖然曹老師很疲倦,還是很熱心地簽名,要離開校園時,學校門口停的一輛急救車上還下來兩位醫護人員,拿著曹老師的書要簽名,說他們家孩子喜歡曹老師的書。”
對于“名家進校園”,高秀芹認為非常必要:“優秀作家到學校推廣閱讀,以身說法,孩子們可以跟他們喜歡的作家零距離接觸,可以了解他們喜歡的作家如何閱讀和創作,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行動,我想每個有分辨力的學校和家長都會打心底里歡迎這種舉動。我們希望社會各界,政府、學校、家長、出版機構,以及閱讀推廣機構能呼應需求,形成合力,做好標準。”
新聞評論
作家進校園,
不能借用權力通道“賣書”
從初衷看,作家進校園為學生講成長經歷、講故事、傳遞思想,是頗有價值的一件事,不排除有的孩子會受到觸動,大受裨益。但將賣書與講座捆綁在一起,還是有諸多可商榷之處,比如有人提出,圖書的“商品屬性”,明確違反了國家有關部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學校宣傳、推薦和推銷任何教輔材料”的規定。
但也有觀點認為,如果有學生覺得確實需要購買圖書,也無可厚非,但必須有“自愿”前提,這種觀點也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這就意味著,在主管部門的規定與“作家進校園”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操作空間,正是因為這個空間地帶的模糊,鄭淵潔才會兩度提出質疑。
就輿論的反饋看,人們不歡迎的,并非“作家進校園”,也不完全無法接受“開講座順便賣書”,而是反感借用權力通道,讓那些不愿意買書的孩子在壓力之下購買。這種“權力通道”的構成,由出版機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等組成,對于學生而言,上述組織、單位與個人,都能借用手中權力,為“作家進校園”賣書創造通途。
所以,鄭淵潔提出這個話題的討論重點,不是讓作家曬稅單,也不是作家要不要進校園,而是徹底關閉這個隱藏在幕后的權力通道,讓學生自主選擇與哪些作家交流、自由決定是否購買作家作品。
就媒體的報道看,作家進校園賣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比如“書店實現童書銷售有效轉化的3種模式”被公開推廣,“鎖定名家和校園”排在第一位;有老師拿打印的書單交給學生,要求家長去指定的書店買書……網友在相關新聞下的留言,呈現出作家進校園賣書的“千姿百態”。做法雖然花樣百出,但無一不有權力的影子在驅動。
其實,解決“作家進校園”的問題爭論很簡單,如果確實相關規定不允許,那不妨嚴格執行,只能開講座不許賣書,任何變相的賣書形式都要被禁止。如果考慮到部分學生需求,那也一定要遵循自愿原則,讓學生自主決定。
作家與書,沒有原罪;作家進校園,本來也是好事一樁。但借用各種權力影響來賣書,這讓人生厭,希望這種做法早點絕跡。
綜合澎湃新聞、每日經濟新聞、北青網
關鍵詞: 童書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