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技術型發展轉型,已經達成普遍共識,那么轉型的痛點和關鍵在哪里? 4月10日下午,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辦的第十三期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研修班上,我國高等教育學奠基人、99歲高齡潘懋元教授蒞臨研修班名師圓桌論壇,圍繞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建設問題與來自全國各地應用型高校的近百名教師作了互動交流。
與會專家針對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發表了看法。潘懋元認為,不能用精英型大學的標準來衡量大眾化的、應用型的高等教育,也就是用清華、北大等研究型大學的質量標準來看待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質量。當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往大眾化教育發展的時候,教育質量體現為多樣化。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理事長曹勇安教授認為,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在解決了上學難的同時,也帶來了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現象,同時,還引發了高等教育“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等結構性錯位問題。“同質化”現象的根源在于同一層次高等學校的課程體系區分度小乃至趨同,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匹配而產生結構性錯位的原因是專業設置與產業脫節。而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關鍵在改革,核心在課程。
那么,課程改革又該如何起步?在潘懋元看來,應當建設“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技術課程”。談到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潘懋元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的改革實踐表示贊賞,比如該校數學課程將抽象難記、難應用的定理和公式轉化為以項目為載體的真實職業環境,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教、學、做合一;車輛工程專業基于工作過程,根據不同崗位進行課程體系重構等等。曹勇安教授分享了該校所提出的“四真三化”應用型課程建設模式的內涵,即真實職業環境,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任務工作化、工作過程系統化,受到在場專家的好評。
與會專家還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教材、教案問題作了探討。潘懋元談到,過去的精英教材不適用于應用型高校的學生,需要同應用型、職業型的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材。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主席姜大源研究員認為,應用型課程教材既不應是學科理論知識復制的集合體,也不應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疊加的集合體,工作過程的生命性,賦予了課程的生命意義,所以課程才是教材的生命之源。潘懋元還認為,課程和教材總是一般的,還必須結合實踐活動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制定自己的教案,才能更好地實現“面對有差異的學生,設計有差異的課程,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