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倉山區上三路,有一家名為“愛星客”的小吃店。在這間26平方米的小店內,6名患有孤獨癥的青年,像普通店員一樣,為顧客提供服務。“我們店里的員工全部是大齡孤獨癥患者,年齡最大的34歲,最小的18歲。”“愛星客”小吃店的創辦者之一劉燕說。
劉燕曾是福州市星語學校的一名特殊教育老師。從事特殊教育行業10多年時間,看著一批又一批學生從學校畢業離開,成年的孤獨癥患者該何去何從成為劉燕心里的一個大疙瘩。
劉燕與一位孤獨癥孩子的家長鄭平共同成立了孤獨癥輔助就業試點平臺“愛星客”,同時開辦了便利店和小吃店,為少數孤獨癥患者提供輔助性就業場所。
“‘愛星客’是促進孤獨癥患者主動融入社會的一次嘗試。我們開店的目的,就是想幫助孤獨癥患者實現就業,因為實現就業本身對孤獨癥患者來說就是一種奇跡。”劉燕說。
“現在店里有6名員工,都是18歲以上的大齡孤獨癥患者。”劉燕介紹道,“你看,我們店里的菜單特別簡單,以售賣拌面、扁肉等不同組合套餐為主,點菜單上的數字代表份數,這是根據孤獨癥孩子的需求做出的調整。”
“慢慢擦,不著急。”“你看,筷子的頭在外面,然后兩根并排這樣子輕輕地放,兩只手一起來。”24歲的昊昊(化名)在鄭平的指導下,認真地完成著每一件交派給他的任務。而在店里,鄭平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不厭其煩地教店里的員工做這些基本工作。
作為兩個孤獨癥孩子的母親,鄭平對于這個群體有著更切身的感受,“教孤獨癥孩子學會一項技能,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與耐心。可一旦他們明白了該怎么做,都會非常出色地完成工作。”
為了孩子們的一聲“媽媽”,執著的鄭平一等就是好幾年。“開小吃店就是為了給成年孤獨癥患者提供就業機會。其實很多人愿意來上班,因為店里有朋友,不孤單,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出現。他們多掌握一點技能,就多一分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
有人說孤獨癥兒童是“星星的孩子”,每個“星兒”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需要一直有人陪伴,需要康復治療,更需要理解。劉燕說,“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幸福而充實的人生,即使是這群‘星星的孩子’,也需要土壤、雨露、陽光,讓他們慢慢成長。”
“從2006年第一次接觸特教行業開始,我就覺得自己能很敏銳地察覺到孤獨癥孩子的想法,也能很快地掌握和他們溝通的技巧,在與他們的溝通和相處中我也尋找到了樂趣和能量。”劉燕笑著說道。
“未來,我們的想法是把小吃店做得越來越精準化,通過這個門店告訴大家,孤獨癥孩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一定的社會價值,他們在接受社會關愛的同時,也可以盡己所能回報社會,傳遞愛心正能量。”劉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