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在港股上市的教育公司新高教集團(2001.HK)近日來連續兩次被機構做空。受此影響,12個交易日股價跌幅17%,市值縮水12.58億元。
在做空報告中,新高教被指控存在上市數據造假、利潤注水等情況。而新高教發布澄清公告稱,報告的指控和資料具有誤導性、不真實、不專業及毫無根據,將提起法律訴訟。
不過,在澄清公告中,新高教集團承認其辦學條件并不符合教育部規定,并表示并未因此受到主管部門任何形式的行政處罰,因此認為其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牌照不會受到影響。
然而,長江商報記者查詢發現,教育部官網上明確指出,若未達標的學校將會被給予限制招生(黃牌)的警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中報中,新高教集團銷售成本和融資成本大幅上升。與此同時,債務也明顯增加。短期和長期借款累計就達15.67億元,流動負債合計10.66億元,但同期流動資產僅7.55億元,無法覆蓋流動負債。
承認辦學條件未達標但未受處罰
以“創建中國最受人尊敬的一流教育集團”為愿景的新高教集團,目前旗下有7所高校,其中包括云南工商學院(簡稱“云南學校”)、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簡稱“貴州學校”)、哈爾濱華德學院(簡稱“東北學校”)、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簡稱“華中學校”)、新疆財經大學商務學院(簡稱“新疆學校”)、洛陽科技職業學院(簡稱“河南學校”)、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簡稱“甘肅學院”)。
2月21日,空城研究發布做空報告,指控港股上市公司新高教存在數據造假、利潤注水等行為。次日,新高教發布澄清公告稱,空城研究的指控及發布的資料不真實且毫無根據。
隨后,空城研究針對新高教的澄清公告發布了回應,指控新高教有意回避核心問題,且無法證明關聯交易不存在。同時,在回應材料中,空城研究對新高教澄清公告的主要論點逐句作出了反駁。對此,新高教認為,空城研究的回應屬失實及具誤導性,公司正收集證據,并計劃就損害賠償或其他補償,向編制或刊載報告有關實體或個人提起法律訴訟。
做空機構首先直指其通過表外支付的方式隱瞞招生傭金,稱招生人員花錢打入高中進行推廣銷售,有償獲取高中班主任的配合,估算2017年的招生傭金高達5100萬元。對此,新高教集團表示,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有償招生費用,實施“規范招生和品牌招生”。
此外,新高教集團的基本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師生比等逐一被質疑。做空機構表示,新高教集團基本辦學條件不合格,生師比高達26:1,教學質量嚴重不達標。如果滿足教育部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2016年增加的工資福利費用上升5500萬元,導致新高教當年的真實利潤逼近0。
對此,在澄清公告中,新高教教育公布了自身師生數量。其中,2014年-2018年期間,云南學校生師比分別為24.4、23.56、25.15、27.96、19.73;同期,貴州學校生師比分別為19.27、23.5、26.9、28.16、19.87。
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簡稱《高校辦學指標》)明確要求,普通高等學校合格的基本辦學條件指標為,本科、高職(專科)綜合、師范、民族學校,校生師比為18:1,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為14平方米/生。
顯然,自始自終,新高教集團辦學條件均未達標。對此,新高教集團也深知自己未達標。在澄清公告中陳述:云南學校及貴州學校于2014年至2018年的生師比例并不符合教育部規定,本公司確認,旗下大學并無就其遵守生師比例的事宜而收到主管部門的任何黃牌或紅牌警告,或受主管部門任何形式的行政處罰。
然而,長江商報記者在教育部刊發的《高校辦學指標》中看到,文件中明示:凡有一項基本辦學條件指標低于限制招生規定要求的學校即給予限制招生(黃牌)的警示,以維持基本辦學條件不再下滑,并促進其盡快改善辦學條件。限制招生的學校其招生規模不得超過當年畢業生數。
融資成本同比增七成
是否通過大量招生傭金,以此獲得大量生源,對此雙方各執一詞。但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團學生人數為8.45萬人,與2017年同期4.65萬人相比,增長率為81.9%。
然而,如此快的增速仍不是新高教的最終目標。在對未來的展望中,新高教表示,集團擬擴大學校網絡及加大市場滲透率,并提高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行業的市場份額。并表示,集團已組建投資團隊負責物色與評估全國潛在的并購目標。還將成立投資并購管理委員會,由董事長親自任委員會主席,定期審批并購目標的可行性。
顯然,新高教集團在教育資本化道路上信心滿滿。一位專業從事教育并購的業內人士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直言,這是資本的力量,讓本來零散、層次不均的教育行業向區域化、品牌化聚攏。隨著新《民促法》修正案過審,民辦高校資源整合加速則成為必然。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民辦高校辦學中,存在收入結構單一、商業模式風險較大的風險。”該人士分析認為,民辦院校資金來源都依靠自籌,除了融資,主要收入來源學費和住宿費,一旦生源市場萎縮,民辦高校就有生存之危。
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團收入2.49億元,同比增長17%;凈利1.5億元,同比增長36.1%。不過,僅銷售成本就達1.09億元,相比2017年的9127.2萬元同比增長19.8%,占同期收入的43.78%。其中,銷售及分銷開支由2017年中期的226萬元增至2018年同期的231萬元,主要原因是招商宣傳方面的投入。
與此同時,債務也在增加。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中期,新高教短期借款8.85億元,比2017年年底增6.77億元;流動負債合計10.66億元,比2017年年末增加3.98億元;長期借款6.82億元,較2017年年末則增加5.38億元;非流動負債合計7.11億元。負債總額達17.76億元,流動負債占總負債比達60.02%。資產總額36億元,資產負債率達49.3%。
而同期,新高教集團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5.69億元,受限制存款及現金僅3388.80萬,流動資產僅7.55億元。也就是說,該公司流動資產無法覆蓋流動負債。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團新增貸款10.12億元,同比增9.46倍。截至2018年6月30日,銀行貸款累計15.67億元。
債務增多,融資成本也在上升。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中期融資成本為3214.4萬元,2017年同期僅1893.7萬元,增幅達69.74%。
銷售成本和融資成本增加,對應的其經營活動所用的現金流量凈額出現下滑,2018年中期僅1.54億元,同比減少4.3%。
市值半月縮水近2成
支出在擴大,再看學費收入。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中期,新高教集團學費收入2.3億元,同比增長16.75%;住宿費由2017年中期1561.1萬元增長至2018年同期1872.5萬元。學費和住宿費累計2.49億元。
但顯然,學費的增速遠遠低于銷售成本和融資成本的增速。在半年報中,新高教集團也坦言,集團凈負債/股權比率由2017年年底的13.5%增至2018年中期的54.7%,主要由于有息債務增加。
《民促法》修正案過審,促進了教育資本化之路。受此影響,2017年內地多家教育公司赴港上市。
上述專業從事教育并購的業內人士表示,該法案的正式實施,將辦學主體進行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使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在法律上擁有了同等地位,政府和社會各部門對民辦教育的鼓勵扶持和監督管理職責更加清晰。
在政策紅利、資本力量的鼓舞下,新高教集團除了云南和貴州2所直營學校,先后收購了5所,覆蓋了本科、??萍爸袑W段,在校生總數超過8萬人。上市之初,新高教集團股價為每股2.78港元。
不過,伴隨著對教育行業民辦學校的監管加強,政策進一步要求“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受此影響,新高教集團股價暴跌32.5%。
受此次做空事件影響,新高教近12個交易日股價跌幅17%。最近收盤價4.3元/股,市值縮水12.58億元。
不過,多家評估機構認為,教育股去年飽受政策風險打擊,但今年國家公布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后,教育股再次獲得重估,相信未來的政策前景可見度提高,高等教育方面風險會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