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本著“先做大,再做強”戰略的樸新教育頂著虧損的壓力流血上市,如今半年有余,樸新教育依舊沒能擺脫虧損陰影。3月5日晚間,樸新教育發布了其四季度和2018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業績。財報顯示2018全年,樸新教育完成營收22.28億元,同比增長73.7%;凈虧損8.33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3.97億元。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收購+整合”的戰略能否助其扭虧為盈,對樸新教育而言仍是極大的挑戰。
據悉,樸新教育為原新東方副總裁沙云龍2014年創立,以K12(中小學)校外培訓為主營業務,2018年6月在紐交所上市。根據招股書,樸新教育在上市前就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2016年與2017年分別虧損1.28億元、3.97億元。
因此樸新教育在上市時格外引人注目,隨后樸新教育以 “先做大,再做強”為發展戰略,也幫助樸新教育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把上市時營收做到了除新東方和好未來之外的第三位。同時,借助資本優勢,樸新教育大肆收購擴張,截至2018年3月31日,共收購了48所學校,并在中國19個省35個城市建立了覆蓋全國的397個學習網絡。其中包括34所地方性K12教培機構和14所留學培訓機構。學生人數2018年達184.64萬人,同比增長了44.7%。
但采用投資并購模式上市的公司,“整合成本高”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這一問題,在樸新教育自上市以來的各份財報中都有體現。據其2018年Q4財報顯示,樸新2018年的營收成本,達到了當期營收的55.8%,略高于未上市前Q1的55.2%。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市一年來,樸新的成本控制并無明顯起色。此外,樸新教育2018年末的資產負債率已接近80%,負債率偏高也是一個無法忽視的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此前國務院發布《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對教培訓機構的設置標準、審批登記、培訓行為、日常監管等作出了高度規限。隨著后續“地毯式”的摸排整改大幅影響了K12教培機構的生存環境。在準入資質和辦學條件兩方面同時收緊的情況下,產業端(尤其是中小微培訓機構)在短期內面臨辦學成本上升等問題,壓力陡增。而樸新教育收購的大都為地方性中小型培訓機構。加之司法部就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征求社會意見稿),內容包括不得兼并收購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正如沙云龍說,“由于新政策的發布和我們去年的首次公開募股,戰略性地放慢了收購步伐。”
“若監管層對線上線下教培機構的整治持續深入,將對樸新教育造成何種影響現在還不得而知。”匯豐分析師指出。樸新教育繼續保持收購擴張的戰略,短期內較難扭虧為贏,因為收購企業會馬上產生較大的成本和費用,而業績改善也需要通過其商業體系沉淀。只要仍在虧損,股票的估值就很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