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全球化的日益發展,日本近來調整了新時期大學全球發展的基本方針,將大學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納入國家發展和外交重點戰略,以教育科研走出去帶動人文交流,以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帶動經濟與產能合作。
日本近來設立“構建日俄、日印大學合作研究與交流機制”重點計劃,以大學校際交流助力日本“俯瞰地球儀”的全球外交與經濟開發戰略,以大學原發的科技創新成果的境外轉化,促進日本大學全球影響力的強勁提升。日本新時期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對我國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具有借鑒意義。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1“后2010”的日本大學全球戰略調整
日本2011年開始推進新一輪大學全球發展戰略。這項名為“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的國家重點計劃,專項支持日本大學對外開放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研究機構之間開展教育合作交流,建立以大學海外交流中心為據點的孵化平臺,以教育科研合作落實外交戰略,引領產能合作,助力日本政府全球拓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日本的“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為開創新時期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實現高等教育走出去的發展目標,提供了一個“由教育資源驅動(投入課程資源境外辦學),向教育成果驅動(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分享轉化研究成果)”的新思路、新方案。尤其是日本“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2017”專項支持“構建日俄、日印大學合作研究與交流機制”的重點計劃值得高度關注。
2011年以來,日本政府為了落實安倍內閣“俯瞰地球儀”的全球外交戰略,由文部科學省制定、出臺系列措施,重點推進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大學全球發展戰略,實施新一輪“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與以往鼓勵日本的大學與世界頂級大學開展合作交流實現自身競爭力提升的高等教育全球化戰略有所不同,該項計劃的基本方針是根據國家總體戰略選定大學合作交流的對象國,通過本國大學與特定國家和地區的校際科研合作,以科研項目引領企業合作與經濟開發,構建以點帶面的人文交流與科研成果轉化的海外平臺,促進產能合作服務國家外交發展戰略,進而實現以教育科研成果驅動新一輪教育對外開放,強化日本高等教育全球影響力。
日本新一輪“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的突出特點是:
(1)國家通過基礎研究預算重點支持大學國際合作研究和構建交流孵化平臺,培養全球化時代的領軍人才;
(2)根據國家總體戰略選定各年度教育對外開放的國別和地區,實現外交框架內的大學合作研究,帶動和推進雙邊合作;
(3)骨干大學牽手國內協作院校,設立共同的海外交流基地,面向對象國的多所大學、機構、企業,發揮本土大學的引領作用輸出教育影響力;
(4)以大學海外交流基地為依托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文交流一站式服務平臺,促進合作研究成果海外轉化帶動產能與經濟合作。
2重點構建“日俄日印”合作交流平臺
日本文部科學省將“支援日俄·日印大學合作交流計劃”作為2017年度“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的指定內容,專項資助日本國內大學與俄羅斯、印度兩國主要大學之間開展合作研究以及構建“日俄、日印”大學校際交流平臺,全面服務日本與印度、俄羅斯兩國的產業合作與外交戰略。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增長,俄羅斯與印度兩國的國際地位逐年提高。日本政府重點強化與俄羅斯、印度兩國的雙邊外交與戰略合作,在經濟、能源、科技、制造以及人文交流等各個領域開展密切合作。2016年5月,日本安倍首相到訪俄羅斯,向普京總統提出了“突破性擴大教育交流規模”“支持俄羅斯打造生活環境大國、產業經濟創新協力計劃、擴大日本與俄羅斯在醫療衛生保健、城市基礎建設、中小企業交流、能源開發、產業換代升級、尖端技術合作、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交流”等一攬子建議,并簽署了“引進日本最先進醫療管理技術,建設日俄長壽健康中心”“引進日本尖端技術開發極寒區住宅建設、構建智慧城市與交通網絡、開發黑土地資源”“全鏈條石油制品生產協作”“參與遠東產業振興、打造面向亞太地區出口基地”等一系列政府間合作備忘錄。
為了實現和加強上述領域的日俄合作,日俄雙方政府協定:戰略性擴大以高等教育交流為引領的多層次人文交流,促進和加強日俄經濟合作,廣泛培養各領域承擔合作項目的國際化產業人才。為此文部科學省設立了2017年“支援日俄·日印大學合作交流計劃”,由北海道大學、新潟大學聯合承擔日俄產學官協作研究項目,同時由北海道大學承擔交流基地和平臺的構建項目。北海道大學擁有日本唯一的斯拉夫大陸研究中心,以及為落實日本政府北極開發政策成立的北極研究中心,由北海道大學協同相關機構引領俄羅斯區域研究;日本新潟大學則長期承擔接收和培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醫學生、醫師的交流項目,有先期合作基礎和傳統的人脈關系,作為國內協同大學共同承擔上述項目。
另一方面,日本安倍首相于2015年12月到訪印度期間,向印度首相提出了“接待萬名印度青年訪日”建議,得到印度政府的積極回應并簽署了“日印愿景2025”一攬子協議。2016年11月,日本與印度首腦再次會晤并發表了《通過校際合作進一步增強兩國大學的協力關系》的共同聲明,強調以大學合作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日本與印度在教育領域協作關系,并就舉辦“日印大學校長會議”、加強雙方大學合作交流等達成共識。雙方認為,促進學生流動的同時,以大學交流為依托培養作為兩國交流的橋梁和紐帶的領袖人才極為重要,表達了構建人文交流機制的迫切需求。日印大學合作交流項目除技術開發外,還包括培養青年創業、事業管理、全面推進國際化進程以及創新人才的產學官聯合平臺。
雖然日本制造業與印度合作密切,但是亟待解決技術、管理、政策層面的諸多問題,同時面臨交通通信、生活保障、能源等基礎設施嚴重短缺、品質難以保證等現實困難。東京大學與印度高等教育最高學府的印度理工大學(IIT)數所學校、政府機構、相關企業聯合,以培養印度經濟發展領軍人才為目標,接收IIT優秀學生來東京大學共同學習,提高東京大學國際競爭力,協同印度官產學研相關機構、日本駐印度大使館以及日資企業共同參與項目實施,實現人才培養雙贏目標。
3新研究交流平臺的運營機制
日本大學全球拓展力強化事業“構建日本與俄羅斯、與印度大學合作研究與交流平臺項目”以對方主要大學和科研機構為合作伙伴,以滿足對方需求的合作研究課題為引領,以構建雙邊人文交流平臺為孵化器,以一對多(日本一所骨干大學、一個課題組對應俄、印多所大學、多個協作企業)的放射性布局,在俄、印兩國的重點大學建立深度合作交流基地,拓展經濟產業合作與人文交流的人脈關系,構建日本全球化戰略在遠東和西亞地區的落腳點。
立項與經費:2017年度選定的課題類研究型項目(下文簡稱為A類)共8項,(俄羅斯6項,印度2項),選定的平臺類構建合作交流項目(下文簡稱為B類)2項(俄羅斯、印度各1項),每一國家地區的研究項目由一所大學牽頭申請,可聯合其他國內合作大學共同承擔,每個A類研究項目每年資助4000萬日元(約合240萬元人民幣),最長資助年限為5年;B類構建人文交流平臺項目每年資助1000萬日元(約合62萬元人民幣),本期項目財政投入約17億日元(約合1億元人民幣)。
A類項目的預期目標:(1)以發展長期穩定的日俄、日印雙邊關系為著眼點,強化雙邊人文交流與合作,以應用技術學科為中心,在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的深度認知基礎上,培養促進兩國溝通和交流的國際化人才;(2)從加強日俄、日印合作關系的長遠目標出發,以理工農醫等實學領域為中心,共同實施培養具有經濟、社會、文化認同的國際交流領軍人才;(3)促進日俄、日印大學之間留學生雙向交流,構建跨越不同高等教育制度的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學分互認、互換的成績管理體系,促進學習成果和教育內容的可視化。
B類項目的預期目標:(1)以大學合作研究項目為依托,以設立日俄、日印大學之間交流平臺為長遠目標,以促進雙方技術交流產業合作、經濟發展以及構建雙向人員往來的人文交流據點;(2)以骨干大學牽頭構建經濟、產業、人文交流的海外據點,管理協調科研項目的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建立穩定的官產學研協作關系;(3)為大學提供合作研究管理與成果轉化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協調、代理大學研究成果的海外轉化與合作共享,成為擴大日本教育成果、日本科研成果、日本技術專長的國際影響力的海外發射基地。
2017年日本文部科學省決定在俄羅斯、印度各建一個合作交流平臺,以入選的大學作為交流平臺籌建辦公室,作為統籌實施日本國內大學在俄羅斯、印度兩國所有合作研究項目的共同海外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和推進合作研究工作,并且將合作項目的信息和經驗匯總、整理,作為平臺項目的事業成果。以東京大學申請的日印大學合作研究項目B為例,負責協調統籌日方項目A承擔大學與印度的大學、協作單位的合作交流,以及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與技術轉讓等平臺的運營管理工作。通過平臺項目,推進研究項目順利實施。
文部科學省要求日俄大學合作交流平臺項目必須積極配合和推動2016年日俄雙方簽署的政府合作協議的落地實施,根據對方合作機構和協作大學的需求,提供特定技術特長。承擔B類項目的大學必須是同時承擔A類項目的骨干大學,負責籌建交流據點平臺、統籌本國大學在對象國家的所有合作研究項目的實施和推進,向國內外戰略性發布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根據需要與日本國內企業、對象國相關企業聯合,為強化“日俄、日印”經濟合作、產能合作發揮重要作用。
4日本大學國際發展戰略的特征與啟示
日本新一輪的大學全球拓展,以強化項目導向為依托,以大學海外合作交流中心為平臺,以合作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為抓手,帶動產能合作。這種產學研一體化的高等教育全球發展戰略,超越了以境外辦學為主要途徑,以課程資源驅動為基本模式的教育國際化傳統模式,開啟了以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為核心驅動力的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主要特征與啟示可歸納如下:
1.以內涵式發展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全球化的底蘊和基礎,是引導經濟社會發展和培養全球化人才的基本途徑。通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與引進境外教育資源形成的“外掛式國際化”,并不能真正代表大學的國際化發展水平,是中國大學吸收國際影響的階段性發展進程,要以“本土國際化”(自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作為大學全球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2.以“教育科研走出去”提升大學國際影響力。高等教育開放的重點是教育成就、培養結果(全球化人才)、科研成果的全球投放、社會轉化和影響力提升。由開放教育市場到開放教育成果的轉變應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應對全球化的積極態度。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主要是人才培養、科研成果、學術成就所產生的國際影響,以教育科研走出去帶動高等教育走出,開創由課程資源驅動走向科研創新驅動、成果轉化驅動的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
3.以大學海外交流平臺提供“一站式”科研服務。以本國重點大學為依托,以境外主要大學和科研機構為合作伙伴,以滿足對方需求的合作研究課題為引領,構建以高等教育人員往來為核心的雙邊人文交流平臺,提供境內境外大學合作研究、人員交流、成果轉化的一站式服務,擴大人文交流,促進科研成果海外轉化,帶動經濟與產能合作,落實國家外交戰略。
4.以外交戰略的落實成效評價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大學全球化拓展力強化事業——支援日俄、日印大學交流”項目,重點布局日本與印度、俄羅斯兩國的產業合作與外交戰略。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學合作研究與交流平臺項目,以落實外交戰略,促進經濟與產能合作,確保政府雙邊合作計劃在境內外大學校際合作研究中貫徹實施,發揮科研合作的引領作用,戰略性推進教育科研走出去,實現大學全球化發展作為項目實施效果的主要評價指標。日本以教育科研成果驅動教育對外開放提高全球影響力的發展戰略以及構建“日俄日印”大學合作研究與交流平臺項目的實施計劃和管理措施,對于我國開創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實現教育走出去的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