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進程中不落下一個困難群體,讓每個殘疾人都有機會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辦好特殊教育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殊教育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6年,視力、聽力和心智力3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就已達到90%以上;2017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107所,專任教師5.6萬人;2012年至2017年間,累計有5.15萬名殘疾人被普通高校錄取。
日前,記者就特殊教育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殘聯第七屆主席團副主席程凱。
記者: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殊教育事業越來越多地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廣泛關心。特殊教育的進步體現在哪些方面?
程凱:從政策層面上看,《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頒布,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先后實施,《關于加快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出臺,《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規定》印發,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政策出臺密度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
從條件保障上看,中央財政特教專項補助經費從2013年的5500萬元提高到2014年后的每年4.1億元。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從2000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已基本實現從義務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的12年免費教育。
從師資隊伍建設上看,特教教師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師范類院校普遍開設特殊教育課程,60多所本專科高校也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國培計劃”累計培訓了6350多名特教骨干教師和650名特教學校校長。目前特教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占68%,比5年前提高了12個百分點。
記者:從總體上看,特殊教育仍然是教育事業和殘疾人事業的短板。當前特殊教育還面臨哪些挑戰?
程凱:特殊教育總體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仍是制約特殊教育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仍有待提高。因為沒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殘疾兒童大部分不屬于傳統特教對象,其中82%為重度殘疾,82%生活在農村,近七成生活在中西部地區。另一方面,非義務教育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需求。接收殘疾兒童的幼兒園數量不足、融合教育質量不高;特教普通高中數量較少、布局不夠合理;保障殘疾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相關支持還沒完全到位。
此外,特教學校專任教師和相關專業服務人員,比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康復等人員的缺口還比較大。特教教師的總體待遇與他們承擔的社會分工、勞動的復雜程度和實際心智體力投入相比,還是偏低。
記者:面對特殊教育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今后將從哪些方面努力,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辦好特殊教育”的要求?
程凱:以普及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為重點,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讓每個殘疾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這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首先是做好數據共享,依托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信息動態更新大數據,摸清殘疾兒童少年底數,通過“一人一案”解決適齡殘疾兒童的就學問題,做好控輟保學工作。
其次是結合脫貧攻堅,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修訂《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創造性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多種形式開展殘疾青壯年文盲掃盲工作,讓更多殘疾人通過學習文化技能自食其力。
再次是維護殘疾學生高等教育權益。一方面繼續為殘疾學生參加各類國家教育考試所需合理便利提供支持和指導;一方面協調有關部門,在規劃布局全國高等特教學院、規范單考單招等方面出臺具體辦法。
最后是按照《國家手語和盲文規范化行動計劃(2015—2020年)》,以特教學校和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為重點,做好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