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筆談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認知與實踐脫離的傾向,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養成,忽視基于實際情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性學習,實踐教育環節薄弱甚至缺失,已成為制約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影響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瓶頸。面向未來,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補齊實踐育人的短板,切實發揮實踐教育的重要價值。
加強實踐教育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迫切需要。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要求,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大學生要堅定理想信念、實現全面發展,就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許多學生正是在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了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加強實踐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來看,社會實踐是貫穿人才培養始終的重要環節。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沒有實踐,就沒有感性世界的存在,就沒有社會生活,也就沒有人,人以實踐的方式而存在。教育不能僅僅把學生束縛于書本之中、禁錮在課堂之上,不能隔斷學生與真實社會的聯系。
當今,實踐性教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全世界都正在掀起一場讓學生“動手學習、參與實踐”的新高潮。如美國的“社會參與性學習”“服務學習”“應用學習”,法國中小學的“動手做”,英國的“工業實習周”,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基于課題的探究學習活動”和“自然、社會體驗學習”等。通過社會實踐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
加強實踐教育是貫徹新時代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時代的產物,教育內容、特點和要求隨著時代發展而不同。21世紀人類已經邁入信息化社會和互聯網時代,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傳統學校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2017年機器人艾達挑戰高考數學,10分鐘就答完,獲得134分,引發人們對學校教育的深刻反思。教育如何培養未來所需的人才?人類如何在智能世界中比智能機器人更勝一籌?
傳統學校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以“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教育模式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要求。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不能再是一味地灌輸,學生不能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正如有句諺語所言:“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新時代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只是停留在把籃子裝滿,那只能面臨著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危險;如果我們想點燃一盞燈的話,就必須超越學校課堂和書本的局限,重視實踐教育,讓實踐成為重要的學習,讓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在實踐中得到鍛造和升華。
新時代,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需要我們從宏觀上進一步加強社會實踐教育的理論政策研究和制度體系建設,從微觀上加快推進社會實踐教育的資源整合和載體設施建設,加強實踐教育的課程開發,建立實踐教育的評價體系,打造實踐教育的師資隊伍,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王曉燕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比較與對外交流部主任、研學旅行研究所所長)
關鍵詞: 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