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經濟增速下行,三季度GDP環比接近零增長,但失業率卻一路走低,甚至低于疫前水平。城鎮調查失業率年初確定的目標是5.5%左右,9月份已降至4.9%;前9個月新增就業人數也已完成全年任務的95%。經濟弱,就業反而強?這究竟是短期數據的異常現象,還是有更深原因?在淡化經濟增長目標而更注重民生的基調下,就業是否會對逆周期調控有更大的影響權重?
供給端:勞動參與率下降
從勞動力供給看,疫情反復給人們心理和工作習慣留下了“疤痕效應”,就業意愿的恢復需要較長時間,海內外大都如此。以美國為例,其勞動參與率較疫情前仍有接近2個百分點的缺口,且持續一年多尚未有收窄跡象。疫情以來我國也有部分勞動力退出就業市場,農民工群體尤為明顯,勞動參與率仍未恢復到疫情之前。
隨著老齡化加快,勞動力供給收縮成為“快”變量。建國后第一波“嬰兒潮”(1962~1975年)出生的人口將于2022年陸續步入60歲。“十四五”期間我國就業目標為實現新增就業5500萬人左右,而由離退休空出來的崗位數將超4000萬人。明年,我國離退休人數預計將多達700萬人,客觀上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
需求端:失業率滯后經濟
從勞動力需求看,前期限電限產、房地產違約等沖擊暫未引起招聘需求的急劇變化。歷史上,失業指標往往滯后于經濟及總需求的變化約一個季度左右。物流快遞、直播帶貨等靈活方式也吸納部分就業。總之,當前勞動力市場實際上供需雙弱,供給的減少掩蓋了需求的下滑,使得就業看上去仍向好。
經驗表明,即使是經濟下行期,只要就業相對穩定,以社融為代表的逆周期政策的發力程度往往有限。事實上,近年來當局越來越淡化經濟增長目標,而就業對于逆周期政策的影響比以前更為重要。穩增長很大程度是為穩就業。這些或許能部分解釋,盡管三季度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國內逆周期政策發力也有限。
展望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將向勞動力市場滯后傳導,偏低的勞動參與率也有望逐步向疫情前常態回升,未來半年失業率可能趨勢抬升。不過,考慮到明年離退休人員陡增等因素,失業率的上升幅度有限。穩增長之下逆周期政策固然會發力,但勞動力市場的相對穩定或影響其發力強度。
(作者伍戈系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劍、曹海巍、高童系長江證券研究員,杜佳月、杜周欣、薛宇東系長江證券實習研究員)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伍戈經濟筆記”,原標題為《失業會是問題嗎》。
文章作者
伍戈
打開第一財經APP,閱讀體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