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不利天氣的影響,近期全國多地的蔬菜“身價”上漲,甚至出現了“菜比肉貴”的情況,未來是否能用科技手段改善蔬菜的周期性波動問題?
在11月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上海總站、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科學嘉年華”——農業科技論壇上,與會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
3日下午舉行的農業科技論壇,金葉子/攝
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表示,改善供應的一個根本手段,是通過生物科技改變產品本身的抗性。之所以會出現“菠菜比豬肉貴”,是因為菠菜大部分是露天生產的,北方若有洪水出現就不行了, 而生物技術可以改變很多。
“為什么菠菜漲得很貴,但是西紅柿、黃瓜或者馬鈴薯都沒漲,因為這些品種耐儲存。”柯炳生稱,以色列農業科學家做出的最重要的兩項貢獻是滴灌技術和西紅柿的育種技術,讓西紅柿從蔬菜變成水果,而且大大延長了它的貨架期。原來的西紅柿只能保存2-3天,現在在普通的室溫下可放2-3周。
“菠菜如果能在室溫下保持2-3周,可能價格就不會升那么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他說。
柯炳生還提到了運輸的問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如果物流很發達的話也可以改善一部分情況,但是物流只是一種輔助。“本質上還是兩點,一是把品種弄得耐儲存一些,另外就是保護地耕種,盡量減少自然環境對我們種植環境的影響。”
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農業與生物學院院長薛紅衛也提到,因為全球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頻發,對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
薛紅衛認為,在科技助力農業方面,可以關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更高效的育種技術,創制選育耐受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良種。二是通過提升設施農業如植物工廠的智能水平,保障蔬菜等的穩定供給。
第一財經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