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1》發布:深度洞察全國351個城市18個行業數實融合進程
來源:封面新聞 發布時間:2021-11-03 18:00:30
11月3日,騰訊研究院聯合騰訊云在2021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發布《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 在數實融合已成為國家中長期重大戰略的前提下,全國數字化轉型指數持續走高,在2021年一季度達到307.26,同比增長207.4%,全國用云量(云計算指數)和賦智量(AI指數)持續增長,年增長量分別達57%和93%。報告對全國351個城市和18個主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行了全面的洞察和評估,并專門提取云計算和AI指數進行專題分析,展示用云量和賦智量在各區域和各行業的排布情況。報告顯示,廣東、上海、北京是全國數字化轉型指數排在三甲的省市。河南、湖北、湖南指數規模和增速均位列全國前十,成為“雙強”省份,其中,2021年第一季度,湖北由于數字化助力抗疫恢復的突出成績,首次躋身全國前十。行業上,電商和金融等行業數字化領先明顯,是行業均值的三倍多,過去一年,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呈現高速增長。數字化轉型指數由基礎設施層、平臺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的指數加權平均而得。用云量即云計算指數,代表該地區云計算使用的活躍情況;賦智量即AI指數,代表該地區AI使用的活躍情況。從整體來看,全國的數字化發展有兩大特征:一是由城市群引領,11大城市群雖數量僅占全國城市一半,但數字化指數占比近80%,其中,南部珠三角、北部京津冀、東部長三角和西部成渝四大城市群,仍然是發力數字化的頭部引擎;二是在趨勢上呈現出從東部向中西部擴散的特征,中原、長江中游地區的增速異軍突起。在過去一年里,中原城市數字化轉型指數增速達到350%,長江中游城市數字化轉型指數達到315%,分別位列全國第一、第二,迸發出數字化新動能。從城市的數字化進程來看,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等一線城市持續領跑,同時在疫情防控和新基建的雙重需求作用下,武漢、南京、天津等新一線城市更加突出,成為數字化新主力。此外,三、四線城市在數字化指數的增速上交出的成績單也不容小覷,同比增長314%和344%。報告顯示,數字原生行業的數字化規模明顯領先于傳統行業,其中電商、金融、文創三大細分行業規模最大、最具典型性,成為推動中堅力量。伴隨新型基礎設施加速普及,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在過去一年增速排名前十的行業中,廣電、醫療、制造、教育、零售和能源等傳統行業占據6席,其中廣電行業受互聯網沖擊影響,數字化轉型訴求強烈,規模同比增長近300%,位居各行業之首。傳統行業數字化受地域產業基礎等因素影響較大,相對分散下沉。在西部、中部、東部多個區域,廣電數字化發展活躍,其中甘肅和寧夏的廣電行業數字化在全省數字產業中占比超過25%,位列全國第一第二,體現了西部數字化的積極性。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在西部、北部有突出表現。寧夏、云南、重慶、吉林、遼寧等老牌工業省份通過加大智能制造建設應用,推動當地工業數字化轉型。零售業的數字化則與電商形成互補,在電商不太發達的地區更加活躍,對促進消費提供了有效支持。典型如福州、濟南雖然電商指數排名不高,但智慧零售指數躋身全國前20。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代表,云計算和AI的使用活躍提升,發揮更強的數字化支撐力作用。從過去一年用云量規模與增長排名前十的行業看,數字原生的電商和數字內容仍是當前用云大戶,但以政務、醫療為代表的市政服務及傳統行業加速上云,為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線城市匯聚了更多的數字原生行業用云需求,而二線城市傳統行業上云最突出,與一線城市形成了一定差異化協同。此外,基于新基建的帶動,山西等內陸省份和新疆、寧夏、西藏等西部地區用云量明顯增長。報告還發現,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AI整體使用量同比增長了93%,智能化成為新的需求增長方向。不僅數字原生行業積極運用AI驅動業務創新,受疫情沖擊影響,傳統行業也普遍加速AI部署。在過去一年,不僅文旅行業賦智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廣電、制造、零售等傳統行業AI應用增速也均超過整體均值。從區域分布看,智能化轉型從沿海省份轉向邊疆省份,以寧夏、云南為代表的西部和以遼寧、吉林為代表的東北部賦智量增速最快。過去七年,騰訊研究院推出的數字指數報告一直緊跟國家和行業趨勢,為產業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迭代升級提供針對性的參考。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已成為國家中長期重大戰略的背景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成為關鍵問題。因此,本次指數研究聚焦數字產業部分,從應用、平臺、基礎設施三大層面構建數字化轉型指標體系,并專題解析“用云”和“賦智”兩個關鍵指標,以更立體、更具有前瞻性的視野,洞察全國各地各行業的數字化發展水平。總體來看,當下中國數字化增長動能整體強勁,數字化轉型指數持續走高,長期增長的趨勢沒有變化。但是,隨著疫情趨穩,各行業數字化緊迫性降低,轉型進程可能放緩。未來的數字化轉型,將進入一個動力與壓力并存的時期,行業需要營造良好的空間和環境,以便發掘更多長期性的、剛需型的場景,持續鼓勵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共生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