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高原,微風輕拂,燕麥翻滾。
蔚藍的天際下,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萬畝飼草基地上幾臺大型收割機正在有條不紊地收割飼草,完成攤曬、摟草、打捆、撿拾、裝車等一系列動作后,將飼草就地晾曬成高品質的青干草,發往全國各地的畜牧市場。
坐落在海拔29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鎮陶哈村的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承接了2.7萬畝的流轉土地,利用3年時間,將這片曾經的戈壁灘變成了綠意盎然的飼草地。
“這里曾經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不僅成了綠洲,還解決了當地飼草料欠缺的問題。”奔盛草業公司總經理鮑奎告訴記者,這一切,得益于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產集成技術試點項目的成功實踐。
技術支撐,協同推廣
發展畜牧,飼草先行。為加大飼草種植加工先進技術示范帶動和推廣應用力度,青海省集聚省飼草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省飼草料技術推廣站等省內飼草領域科研、教學、推廣主要單位和力量,采取“兩地一站一體”的創新協同推廣模式,實施高效生產集成技術試點項目。
“畜產品的發展離不開飼草產業的發展,抓好飼草產業是實現全省高原特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事業,也是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基礎產業。”青海省飼草料技術推廣站站長鄧生棟告訴記者,為強化飼草產業發展,提高產業科技水平,青海成立了飼草料專業技術服務單位,為全省的飼草產業發展提供技術示范推廣和服務。
奔盛草業有限公司是目前德令哈市最大的飼草種植企業。作為項目的實施主體,鮑奎說,科技引領在飼草發展中必不可少。由于柴達木地區的氣候特殊性,公司因地制宜,從品種、種植收獲方法和節水灌溉方面增加投入,將“大田作物精耕細作”的理念引入產業發展中來,種植面積擴大到2.7萬畝,青干草最高畝產達到400公斤,實現了當地飼草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在試驗田里有50多種苜蓿品種,我們從越冬性比較好、產量、養分等多方面選擇最優品種進行推廣應用。”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研究員、青海省飼草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徐成體介紹,通過多次試驗,推出適合柴達木地區種植的燕麥和苜蓿套種技術,燕麥一年生,苜蓿多年生,通過套種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護苜蓿更好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讓燕麥收益更佳。
目前,企業依托“糧改飼”“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和“飼草產業重大科技協同推廣”等項目,搭建“科研+推廣+基地”運營模式,引進試種83個飼草品種,示范種植紫花苜蓿、燕麥及小黑麥等12個地方主導品種,首次應用苜蓿保護播種、節水灌溉、全程機械化作業等技術,在戈壁荒灘上成功建植萬畝飼草生產基地。
帶動增收,產業發展
青海柴達木盆地被稱為“聚寶盆”。降雨量小、蒸發量大的氣候條件為生產優質的飼草提供了天然的環境。
“眼下正是收割飼草的關鍵時期,由于全國飼草缺口比較大,我們基地上的飼草沒來得及入庫,在地頭就被拉走了。”鮑奎介紹,柴達木盆地地域遼闊,光照條件好,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烘干機,收割的青草曬兩天就能成青干草,而且干草的水分在18%以下,品質、營養可與進口飼草相媲美。
“自從家門口建了這個基地后,我就來這邊上班,主要負責澆水,一個月工資4500元。”每天騎著電動車穿梭在田間地頭,負責開關飼草基地上微噴灌機的閥門是尕海鎮富源村村民謝赤邦的主要工作任務。
鮑奎介紹,通過加大優質苜蓿飼草種植技術推廣力度,建立一個高標準示范基地,切實提高飼草品質、數量,對調整全市農牧業產業結構、減輕草場放牧壓力、改善土壤結構、增加群眾收入、輻射帶動更多種養戶參與高效畜牧業生產,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德令哈市農牧和鄉村振興局農業發展和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國成介紹,通過龍頭企業建設示范基地,項目示范推廣,德令哈市已將飼草產業列入“十四五”期間全市的重點產業之一,目前全市飼草種植規模已達7.4萬畝,相繼培育飼草生產經營主體33家,預計“十四五”時期將達到10萬畝。
改良土壤,環境更優
在奔盛飼草基地的試驗田里,記者看到,苜蓿、燕麥、飼用豌豆等各類飼草品種綠意蔥蘢、長勢喜人,順著一塊塊分割清晰的試驗田向遠方望去,一望無際的綠色飼草將這片曾經的戈壁灘裝點得格外壯觀。
“來到德令哈種草,看中的是這里的光照條件和遼闊的地域,但由于這里特殊的地理環境,前兩年時間基本上都在撿石頭、平整土地,種了兩年,賠了兩年。”鮑奎介紹,這兩年,在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當地政府以及科研單位的通力合作下,牧草產業實現了穩步發展,項目建成后,有效治理和改良了周邊沙化、荒漠化耕地,使本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隨著德令哈市苜蓿高效生產集成技術試點項目的穩步實施,該市通過先進技術推廣,加速草產業發展,緩解畜草矛盾,增強防災抗災能力,提高了草原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對保障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