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區融媒體中心創新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融合宣傳報道,全網全媒點擊量超過6000萬。
一是堅持技術賦能,創新融媒體新視聽產品。將戲曲主題內容、區域特色場景與新視聽技術有效融合,兼顧形式和內容,打造富有創意和技術含量的新視聽產品。首次采用8K120幀的技術標準和國內自主研發的“子彈時間”特拍技術,監制完成分國內首部8K戲曲公益宣傳片《遇見 有戲》。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期間全媒發布,中央、市、區媒體相互聯動,產生同頻共振的傳播效應。城市電視8塊戶外大屏、6000塊樓宇屏全城點亮,新華社英文客戶端海外傳播,全網累計瀏覽量560萬+,影響覆蓋人群達1000萬,有效擴大國內和海外傳播影響力,助推豐臺“戲曲之城”品牌建設。
二是媒體聯動,創新融合報道方式方法。合縱連橫打通媒體平臺資源渠道,觸發移動端內容先發優勢,首次與云聽、央廣網、中國名牌、視覺中國、東方大劇院、城市電視聯合成立融合報道中心,整合集結傳統與新媒體平臺的頂流優質核心資源,發揮聲音、影像、文字、圖片、H5、網絡直播、微視頻、vlog、戶外大屏、樓宇屏的融合宣傳報道虹吸效應,以矩陣式、多樣態、立體化的新媒體融合宣傳報道,形成一次采集、融合編輯、多元發布,學習強國北京學習平臺、新華社客戶端、北京號等30余家新媒體平臺播發推送,全網累計發布推送綜合新聞300余條,網絡直播19場,圖片直播8000余張,全網累計瀏覽量1300萬+。豐富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全媒體時代的融合宣傳語言,最大化滿足各類戲曲文化愛好者的審美需求。
三是多元參與,創新融媒傳播渠道模式。敞開門搭建傳播渠道,突出全過程、互動性傳播創新,精準定位受眾,設置相關議題,借助多種渠道推介宣傳,形成核心影響力,形成品牌傳播力。動員300余名社區新聞發聲人深入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現場,全流程強化受眾意識,以百姓的視角多樣化的展示轉發推送綜合新聞和趣聞軼事。發揮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共建的“媒體融合創新工作室”作用,組建大學生短視頻制作團隊,以年輕人的視角發現戲曲之美,打造30余條“遇見”系列專題短視頻,有效吸引青年受眾的關注。在各平臺統一設置#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開放式話題,吸引網友主動參與,引發熱烈討論。網友紛紛留言:“傳統與新潮的碰撞,讓人眼前一亮。”“讓我們相約打卡,感受戲曲文化”。通過交流互動,讓受眾成為最直接的傳播推動力。#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登上微博熱搜榜,北京豐臺微博號單平臺閱讀量突破800萬+,全網累計閱讀量3800萬+。
四是搭建平臺,創新主題宣傳海外交流。充分借助國內、國際的媒體平臺資源,探索融合海外宣傳載體和渠道,豐富交流方式,推動交流互鑒,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與新華社合作外籍記者體驗GLOBALINK短視頻,在新華社全球連線播發,被西方受眾歡迎的海外社交媒體youtube轉發后,單平臺播放量超10萬+。通過全球最大的圖片網站Getty推送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圖文報道,覆蓋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長效傳播。國際在線、雅虎、先驅日報、歐洲郵政公報等10余家海外媒體進行綜合新聞報道,海外200余家媒體轉載,覆蓋亞、美、歐地區。在吸引海外受眾注意的同時,推介具有中國特色的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全面提升主題宣傳海外交流、國際傳播能力和效果。
五是流程再造,創新設計規范融合機制。以“主題、主線、主場、主角”四維度工作法,設計全新的重大主題融合宣傳報道流程。按照“線索追蹤迅速有效、平臺發布層次分明、內容編輯詳略得當”的工作思路,制定技術應用手段和融合傳播平臺的規范化協同運行機制。以業務過硬的骨干編輯記者適配全媒體融合報道平臺為基礎搭建組織架構,進行人員和團隊的重新搭配合理布局,根據各團隊和平臺特點,推出相應的融合宣傳報道,發揮各平臺之間的傳播特性,進行分時發布和資訊互補,以實現采集內容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舉全中心之力組建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融合宣傳報道團隊,聯合成立融合報道中心和系列主題融合宣傳報道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揮,同時成立“前方融合后方調度保障中心、新聞直播融合網絡直播、豐臺融媒發布融合全媒體發布、百姓短視頻融合主題微視頻制作、新聞采制融合新媒體采編、國內傳播融合海外傳播”6個創新實踐團隊,豐富融媒保障方式、采制手段、報道形式、一手資訊和傳播的多元性、互動性。打破傳統業務運行壁壘,促成了“策、采、編、發”前中后端的無縫對接,一站式解決重大融合宣傳報道中的各類難題,使得融媒體團隊在應對重大主題報道和重要新聞事件上得心應手,實踐了流程,鍛煉了隊伍,積累了經驗,堅定了信心,不僅圓滿完成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融合宣傳報道,獲得新的更大的成績,也收獲了更多群眾的點贊,取得了雙贏的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