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在被稱為“天府糧倉”的成都糧食集團青白江國家糧食儲備庫,這里正在進行糧食輪換工作。伴隨著輸送機的轉動聲,金燦燦的糧食如流水一般傾瀉到倉外的運輸車上。
【解說】在儲藏小麥的平房倉,“天府糧倉”倉儲負責人李英瓊捧起一把小麥放在鼻下,用嗅覺感知小麥含氣味的變化。除了依靠感官鑒定外,還有200多個傳感器暗藏在李英瓊眼前高達6米的糧堆中,實時監控著糧食溫度。李英瓊表示,糧倉就像是人,內部的溫度就反映了糧倉的“身體”狀況。
【同期】“天府糧倉”倉儲負責人李英瓊
如果是糧情比較穩定的話,我們會一個星期進倉檢測一次。檢查的時候,我們會用糧情測控系統對溫度進行檢測,來進行一個分析,溫度如果有發熱(波動)的跡象,我們會進一步地進行復查,再根據情況來進行處理,保證我們的糧食安全。另外我們進倉的時候,保管員會重點關注一些部位,比如門口、窗下,還有就是倉邊,還有走道板下面,這些地方有沒有結露,有沒有生霉。另外我們還要感官鑒定一下,這個倉水分有沒有明顯變化,(保管員)會抓起來聞一聞味道。另外還要看一看潤不潤,水分有沒有增長。
【解說】李英瓊介紹,“天府糧倉”像這樣的倉房還有40多棟,相比于過去的倉房,現在的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期】“天府糧倉”倉儲負責人李英瓊
之前的話,我們那個倉還是蘇聯援建的“蘇式倉”,是那種小青瓦的,現在我們都是高大平房倉了,并且我們運用了低溫儲糧技術,糧食的新鮮度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解說】糧倉中的糧食在輪換期間如何維持質量呢?答案就在“天府糧倉”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中心,這里也是糧食的“體檢中心”。
【同期】“天府糧倉”儲糧技術小組負責人張浩
每一倉糧入滿以后,我們會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整倉糧食進行驗收。儲藏期間,每年的三月、九月會對糧食進行質量普查工作。出庫的時候,我們會委托第三方機構對糧食的質量進行檢測。主要檢測指標有常規的物理檢測指標,比如說容重、粗糙率這些。還有儲藏品質的檢測,像脂肪酸值,小麥的面筋吸水率這些,主要是把控一下儲藏期間糧食品質的變化。第三個就是衛生指標,就是食品安全指標,主要有重金屬,像鎘、鉛、砷。還有就是真菌毒素指標,像稻谷的黃曲霉毒素B1,來保證糧食從收購、儲存再到出庫,全程的質量都是符合食品安全和質量的要求。
【解說】張浩介紹,在儲糧的口感方面,“天府糧倉”通過采用低溫儲糧技術,讓糧倉成為一個“大冰箱”,長期維持在15攝氏度左右。
【同期】“天府糧倉”儲糧技術小組負責人張浩
就是通過谷冷機,對整倉進行糧食糧堆的降溫,保證糧食(全年)維持在15度以下(左右)。我們有表層的空調控溫機組,保證糧倉的溫度維持在15到20度之間,避免夏天環境的溫度通過糧面傳導至糧堆。就相當于一個低溫環境保持糧食品質變化更小,輪換出庫的糧食維持新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