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閉幕。來自10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專家、活動家和商業領袖出席了本次大會,大會呼吁加快實現可持續交通運輸,從而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改善數十億人的生活。閉幕前,大會發表了《北京宣言》,呼吁加強國際合作,并采取綜合、跨學科和跨部門的方法實現凈零排放,建設綠色、包容和公平的未來。
在大會的開幕式上,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進行了視頻致辭。秘書長指出,“在2019冠狀病毒病的影響下,約有1.2億人陷入極端貧困,1.6億人陷入饑餓,約1億兒童的教育進程出現了倒退。與六年前商定的氣候、海洋和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發展目標相比,我們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更遠了。”他警告說,氣候行動的大門正在關閉,因此他呼吁所有交通工具脫碳,在2050年前實現全球凈零排放。
安東尼奧?古特雷斯特別呼吁,制造業大國在2035年前逐步淘汰內燃機汽車的生產,發展中國家則寬限到2040年;讓零排放船舶成為默認的選擇,并在2030年前投入市場,到2050年前實現航運業的零排放。他還呼吁各個企業從現在開始使用可持續的航空燃料,到2050年前實現每位乘客的碳排放減少65%。
各與會國表示,冠狀病毒影響到貨運和人員的流動,這凸顯了交通運輸部門在建設社區和支持生計方面的重要作用。大流行病導致失業和全球供應鏈中斷,依賴旅游業的社區和國家遭受重創。
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10億人無法使用全天候道路,尤其是在特殊處境國家。在非洲,有70%以上的農村人口,即4.5億人仍然使用不到交通基礎設施和系統。交通尾氣排放與近40萬人的死亡有關。除了人身傷亡和痛苦之外,道路交通事故還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聯合國主管經濟和社會事務副秘書長暨可持續交通大會秘書長劉振民表示:“現在,我們有機會通過創新和科技徹底改變交通。但這些新技術必須為所有人服務。現在我們有了解決方案,但我們需要全球通力合作,確保可持續交通運輸成為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目標的引擎。”
大會閉幕前,發表了《北京宣言》,呼吁加強國際合作,并采取綜合、跨學科和跨部門的方法,實現凈零排放,建設綠色、包容和公平的未來。
本次大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辦,為期3天。本次大會的召開時間恰得其時。約兩周后,將召開格拉斯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屆時,世界各國將應對解決氣候緊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