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5日)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的最后一天,在生態文明論壇的閉幕式上,各方代表共同發布了“共建全球生態文明,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倡議,圍繞重塑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呼吁民間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本次大會第一階段會議今天下午閉幕。可以用“心”字來形容第一階段會議,用“心”繪就了一幅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藍圖。
首先是雄心。大會期間多方指出,要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形勢,必須要有雄心。大會通過的《昆明宣言》,做出了17項具體承諾,為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體現了要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走上恢復之路的一種雄心。
其次是信心。在第一階段會議上,中方提出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舉措,各方代表深入交流了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經驗,《昆明宣言》也提出了務實可行的行動方案,讓人們看到了各方共同應對生物多樣性挑戰的信心。
最后是用心。為了凝聚廣泛共識,本次大會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5000多名代表參會。在大會現場的無紙化辦公、循環自灌溉綠植墻、人工碳匯林等點點滴滴,都體現了大會的用心,在點滴細節中呼吁和倡議大家都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
《昆明宣言》是第一階段會議主要成果
本次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會議今天將閉幕,會議通過并發布了《昆明宣言》,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合力,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和磋商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二階段會議將于明年上半年以線下方式繼續在昆明舉行,目的是達成凝聚廣泛共識、既雄心勃勃又務實可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此次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具體有哪些成果?對下一階段會議有什么展望?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 吳寧:前期的會議進程進展得非常順利,如期圓滿地完成了各項議程。最重要的有三點:一是在領導人峰會上大家達成了共識。在雄心上的共識實際上為我們下一步的談判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第二是通過圓桌會議形成了《昆明宣言》,《昆明宣言》實際上是下一步具體談判的綱領、方向、框架。第三點就是通過媒體的廣泛宣傳,在全國也形成了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這本身也是會議帶給我們的一種收益。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 吳寧:全球每個締約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要一起來保證生物多樣性。僅僅是有愿望還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把這種藍圖落實到具體規劃中,所以第二階段是一個更具體的方案的討論,它的難點就在于需要逐條地要讓每一個締約方對此都要統一,因為對于締約的這種機制,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是要每個締約方都得接受。那么各個締約方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提出訴求,談判一定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我是希望2020年全球框架方案能夠盡快通過,因為由于疫情的影響,本來應該是2020—2030的十年規劃,現在一年已經過去了,我們已經沒有時間再等了,必須盡快地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