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智能化,正在成為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最受重視的關鍵詞。各地政府發力“數字化基建”,可謂各顯神通。不過,在一波接一波的“App熱”“大數據熱”過后,不少基層干部抱怨“繁瑣的數字化讓大家更累了”。比曇花還短命的政務公眾號、打了水漂的種種政務新平臺不在少數。(半月談)
有多少曾經意氣風發的政務號,最終都慘淡收場?近年來,以數字基建為大旗,很多職能部門、地方政府都大干快上一窩蜂發展各式各樣的政務新平臺。只可惜,一哄而上往往的結果就是一哄而散。
電子化政務服務“村村冒煙”,幾乎成為標配。這其中,固然有“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服務型政府”大勢驅動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基于基層跟風盲從的羊群效應?!皠e人有我也要有”“既要,又要,全都要”,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沒有需求創造需求也要數字化。由此,所引發各式各樣“削足適履”的鬧劇,讓人啼笑皆非。
從某種意義上說,各種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的政務號、電子政務平臺,已經成為新形式的形象工程。這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爛尾工程”,極其難看。在這輪熱潮中,有些“數字化基建”急著上馬、趕著上線,產品很多“不實用、不好用、沒人用”,最終閑置浪費,大筆資金打了水漂。更有甚者,有人渾水摸魚,項目招標、服務外包充斥貓膩。
大潮退去,理性回歸。讓人眼花繚亂的數字政務平臺,很多已被證明是不必要、不成立的,或許至少可以說費效比極低的。治理亂象,一方面要求收緊前置立項審批,約束政務號大躍進的沖動;另一方面,也要強化項目招標采購流程規范,嘗試采取打包集中采購等方式壓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