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間,深圳市金新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新農,002548.SZ)披露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向其發出問詢函的公告。公告顯示,深交所對金新農2020年年報披露事項的問詢多達10條,其中此前備受市場質疑的“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出現虧損”事項赫然在列。
問詢函第8條顯示,針對“你公司4月28日披露的《關于公司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出現虧損的提示性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開展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平倉損失10015.57萬元,浮動損失3083.87萬元,根據套期會計準則的規定,影響報告期內利潤總額-10015.57萬元”這一情況,深交所向金新農提出了三大要求:
“(1)說明2020年一季度套期保值的具體執行情況,套期保值業務規模與公司現貨經營是否匹配;
(2)自查對套期保值業務建立的內控制度及其有效性,報告期內相關風控體系是否完善,是否能夠有效控制投資風險;
(3)說明除開展套期保值外,是否存在其他期貨投資交易的情況,如是,請說明具體情況并充分提示相關風險。”
記者翻閱了金新農4月28日披露的《關于公司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出現虧損的提示性公告》,該公告顯示,金新農擬在2021年度開展與公司經營相關的玉米、玉米淀粉等飼料原材料及生豬等產品期貨、期權合約,開展的期貨期權套期保值業務保證金最高占用額不超過人民幣3.5億元。
截至2021年3月31日,金新農開展的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的虧損累計13099.44萬元,其中浮動虧損3083.87萬元,平倉虧損10015.57萬元。
至于形成虧損的主要原因,金新農是這樣表述的“公司期貨決策小組基于公司2021年度生豬生產能力及行業生豬產能的恢復程度,對未來生豬現貨市場價格作出的判斷而建立的生豬期貨套期保值合約。春節后生豬現貨市場價格快速回落,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基差由升水變為貼水,生豬期現價格偏離度較大,生豬期貨價格階段性的快速上漲導致公司生豬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出現虧損”。
而在同一天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報告正文”里,金新農以一張表格披露了其一季報衍生品投資情況,從而間接透露了套期保值業務的一絲細節:套期保值業務分別在三家期貨公司展開,三處合計共購入金額25362.57萬元,虧損10015.57萬元,期末僅持有3928.53萬元的倉位。
至于更詳細的情形,諸如公司是否嚴格執行了套期保值的制定方案、在大商所有否申請開設自己的交割倉庫、未來是否還繼續在生豬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等等市場最為關心的問題,則無從而知。為此,經濟觀察網記者曾于4月28日和4月29日連續兩天發郵件給該公司的董秘翟衛兵先生就上述問題進行采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日,仍然沒有收到關于上述問題的回復。
金新農的信息披露質量引發市場關注后,該公司的保薦機構即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工作質量是也受到了市場關注。
為此,其保薦代表人、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費威在5月11日下午舉行的金新農2020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上強調,“我們亦提醒上市公司從實際需要出發,公司應合理計劃、安排使用保證金,嚴格遵守監管要求以及公司各項內控制度,保證套期保值過程正常進行。后期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對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業務的核查”。
那么,金新農是否就是因為沒有合理使用保證金而導致套保巨虧?它的套期保值業務規模與公司現貨經營是否匹配?為此,記者采訪了深圳市袞雪量化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許明。
許明表示,生豬期貨作為一個新品種上市初期成交量較小,功能發揮需要一個持續培育的過程,個人投資者把握難度較大。但金新農作為產業資本,手握3.5億資金,做的更是套期保值操作,按理只需要合理安排倉位、使其套期保值業務規模與公司現貨經營相匹配即可完成整個套保過程,從而鎖定企業利潤。而期貨方面的操作最終無論盈虧實屬正常,亦無關整個套保,因為套保的目標是鎖定利潤而不是像投機一樣追求利潤。但金新農最終卻落得中途平倉虧損離場從而不能完成整個套保流程,確實反常。更大的可能是金新農在操作過程中漠視倉位管理、過度放大保證金的使用所致。
許明進一步表示,由于生豬期貨設立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讓養豬企業進場套期保值鎖定利潤,相信以后會有很多這方面的企業進場套保,希望這些企業能夠吸取金新農的教訓,切勿把期貨套保當兒戲。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在我國前20家養殖龍頭企業中,已有7家參與了生豬期貨交易,19家成為生豬期貨交割倉庫;全市場養殖企業中,申請套期保值的企業達49家。
在對金新農問詢函的最后部分,深交所強調金新農應“就上述事項做出書面說明,在 2021年5月25日前將有關說明材料報送我部,同時抄送派出機構。涉及需披露事項的,請及時履行披露義務。”(記者 鄒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