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郵政局的數據,今年春節假期期間,全國郵政快遞業累計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6.6億件,同比增長260%。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超114萬家快遞物流企業,2020年共成立超19.6萬家。盡管我國快遞業規模逐年增長,但春節同比增長260%,還是遠遠超過平時正常增幅的。要知道,2020年“雙十一”當天,全國郵政快遞業快件處理量較上一年增幅才26.16%。更何況,春節七天的6.6億件包裹,看上去數字不小,其實還不及2020年11月11日一天的處理量,那一天全國快件處理量為6.75億件。換言之,春節期間并未出現快遞的“爆倉”,也沒有出現網購的高潮,畢竟,就算快遞不歇業,很多網店的店小二也要過年。
那么,260%的增幅是怎么來的呢。國家郵政局相關負責人對外回應稱,今年春節快遞包裹,大多數是食品、農特產品和親人朋友間互寄的禮物。也就是說,就地過年的人們,將過去需要大包小包自己扛回家的土特產,變成快遞寄回了家。
事實上,隨著互聯網信息的快速傳播,不少原本只在本地有市場影響力的土特產品,也開始聲名遠播。而隨著網購出現,消費者獲得土特產品的方式,不再是等待親朋好友“人肉攜帶”,或是親朋好友郵寄,或是在線購買。一些土特產品商家也涉足網購甚至直播電商,效果還算不錯,當然,與本地線下消費相比,仍然有所差距。
不過,土特產品多為食品,其選購過程需要色香味同時體驗,其配送也對溫度和包裝有所要求,在線下單快遞配送,這樣的消費體驗并不完整。正因如此,土特產品走出本地本城,開拓跨省市場,只靠快遞還遠遠不夠。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也不乏土特產品廠商跨省跨市“出圈”,但不少產品折戟沉沙。原因不外乎有二,一來各地飲食習慣不同,消費者接受新食品需要時間;二來在“一張白紙”的異地市場,推介成本過高,而土特產品廠商多為小規模。最終,能折本堅持到異地消費者普遍接受,實現盈利的廠商并不多見。
但現在不同了,消費者的遷徙讓一個城市的食品市場有了不同口味需求,互聯網的信息也讓當地消費者能夠了解到異地土特產情況。如果土特產品廠商能夠在異地建立銷售網點,讓消費者能夠在購買過程中實地看到、聞到、摸到甚至品嘗到土特產品的機會,不僅有助于拓展市場,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并根據這樣的需求分城施策。
土特產只靠一城一地消費者就能經營的時代,或者只坐守一地發貨全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果你不闖出去,其他地方的同類產品,遲早會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