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謂銀行上市的大年,上市銀行數量達到8家,創三年來新高。這些新上市銀行業績如何?
隨著西安銀行披露年報,截至4月22日,去年8家新上市銀行已經有7家披露了2019年業績。除了渝農商行,其余6家銀行的凈利潤增速都達到了兩位數;資產質量方面,超過一半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整體不良率低于行業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下旬以來,新冠肺炎肆虐,銀行一季度業績承壓,新近披露一季報的西安銀行資產規模和個人貸款業務增速出現顯著下降。
凈利兩位數增長
2019年有8家銀行在A股上市,類型也頗為豐富,有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2017年和2018年,登陸A股的銀行數分別才1家和3家。2019年,郵儲銀行、浙商銀行、渝農商行、青島銀行、蘇州銀行、西安銀行、紫金銀行和青農商行,魚貫亮相A股市場。目前,已有7家披露了去年年報。
數據顯示,7家銀行2019年業績均實現增長,沒有出現下滑情況。就凈利增速而言,僅渝農商行營收和凈利均是個位數增長,其他6家銀行凈利潤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不良率方面,整體較為平穩,均未超過2019年末商業銀行平均不良率1.86%。
具體而言,渝農商行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266.30億元,同比增長1.97%;凈利潤99.88億元,同比增長8.99%。截至2019年末,該行總資產達到1.03萬億元,同比增長7.36%,成為全國首家萬億元級別農商行、西部首家萬億元級別銀行。
作為國有大行的郵儲銀行,是2019年新上市銀行中規模最大,也是唯一一家營收破2000億元的銀行。2019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2768.09億元,同比增長6.06%;凈利潤610.36億元,同比增長16.52%。
截至2019年末,郵儲銀行總資產10.22萬億元,同比增長7.36%。郵儲銀行表示,在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盈利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穩步提升。
作為去年登陸A股的唯一一家股份行,浙商銀行在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463.64億元,同比增長19.06%,凈利潤129.25億元,同比增長12.48%。資產規模在2019年末達到1.8萬億元,同比增長9.36%。
其他3家城商行和1家農商行凈利潤增速在10%~14%之間,青島銀行營收和凈利潤增速最高,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96.16億元,同比增長30.44%,凈利潤23.36億元,同比增長14.3%。
4月21日發布年報的西安銀行,作為西北首家A股上市銀行,全年業績也是實現兩位數增長,營業收入68.45億元,同比增長14.55%;凈利潤26.75億元,同比增長13.27%。截至2019年末,西安銀行總資產規模2782.83億元,同比增長14.29%。
一季度疫情影響凸顯
上市銀行的一季報披露也逐漸拉開序幕,上述新上市銀行中西安銀行已經披露一季報,疫情對銀行的影響也逐漸顯現。
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西安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7.58億元,增幅3.55%;凈利潤7.7億元,增幅10.1%。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西安銀行總資產2811.16億元,僅同比增長1.02%,這意味著,相比于剛剛過去的2019年14%的資產規模增速,該行的資產規模增速出現大幅放緩。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2019年給西安銀行提供利潤支撐的個人貸款業務,在2020年一季度也是大幅放緩。數據顯示,2019年西安銀行的個人貸款金額達到541億元,增幅56.3%。但是2020年一季度末,個人貸款及墊款金額為558.75億元,較2019年末增幅僅為2.38%。
在4月22日西安銀行業績說明會上,該行董事長郭軍表示,疫情對我國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疫情管控、隔離政策等因素,銀行的業務經營面臨一定挑戰,該行資產規模和個人貸款增速有所放緩,特別是個人貸款的業務因需求萎縮,致使增速受到一定的影響。
西安銀行只是銀行2020年一季度受到疫情沖擊的一個縮影。4月22日晚間,常熟銀行發布一季報,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6.97億元,同比增長10.41%;凈利潤5.1億元,同比增長14.05%。截至一季度末,常熟銀行個人貸款為619.31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4.71%,而2019年末該行個人貸款較2018年末增長24.92%。
疫情對銀行的影響也體現在平安銀行身上,該行2020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79.26億元,同比增長16.8%;凈利潤85.48億元,同比增長14.8%。但是,平安銀行一季度個人貸款余額13681.98億元,較上年末僅增長0.8%,而2019年末該增速是17.6%。
“我們認為疫情短期內改變了我行的信貸投放節奏,但不會影響全年的信貸投放總量。”西安銀行董事長郭軍表示,隨著國家疫情管控和復工復產扶持措施的陸續出臺,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未來消費需求會得到回補,業務的辦理也會回到正常狀態。
郭軍稱,該行將緊跟政策和市場需求,積極研判形勢,儲備項目,并持續優化內部政策和流程,強化數字金融服務能力,加快信貸投放節奏,大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