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每經特約評論員 曹中銘
2022年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工作結束剛過去一周,滬深交易所在對部分上市公司半年報審查時就發現了諸多疑點,并對近10家上市公司半年報發出問詢函。相對于披露年度報告時的嚴謹,半年報未經審計同樣可發布。即使如此,半年報也不能成為一筆“糊涂賬”。
對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半年報進行審查,已成滬深交易所的一項重要工作。從每年滬深交易所的關注點看,基本上集中于資金占用與違規擔保、業績真實性與準確性、并購重組業績是否達標、商譽減值、會計處理合規性、信息披露等方面。而且,針對審查的結果,涉及年報、半年報的問詢函往往會如雪片般向市場飛來。比如截至2022年5月13日,針對上市公司2021年報審查,滬深交易所就對274家上市公司下發了問詢函。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于所有掛牌上市公司的比例,其實都不低,也凸顯出上市公司定期報告披露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此次滬深交易所在短短一周時間內下發10份問詢函,數量其實也不少。整體而言,業績波動、預付款流向,以及關聯交易等成為其中的重點。比如業績波動方面,多家上市公司業績大幅下滑,導致持續經營能力是否面臨重大不確定性成為問詢的重點。像某金融信息服務行業公司,因受子公司的影響,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749.62%。同時,子公司商譽價值占公司總商譽賬面價值的約98.65%,其業績波動對公司商譽價值影響較大。由于該公司自身經營狀況堪憂,凈資產余額持續下降。針對該公司經營業績下降、商譽減值風險、預計負債計提情況等,深交所要求該公司說明凈資產余額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終止上市風險。
再如預付款方面,多家被問詢公司出現預付款與營收不匹配增加的現象。正常情況下,上市公司預付款會與營收的增長或下滑出現同步增長或下滑的現象,但被問詢的多家公司,業績持續下滑,但預付款反而增加。而且,還有的公司,一年以上仍未結轉的預付款金額占比近40%,時間最早的可追溯至2019年。這些預付款是否會變成壞賬,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此外,多家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中,不乏大股東或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而且,少數公司也存在違規為大股東提供擔保的情形。資金占用與違規擔保,本質上都是值得商榷的。
無論是年報還是半年報,都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窗口,其披露質量如何,往往也會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不過,現實案例中,上市公司對于半年報披露的重視程度顯然要遠遠低于年報,這既與上市公司對于半年報的認識有關,也與半年報的屬性有關。即使如此,對于半年報的披露,上市公司同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讓半年報變成一筆“糊涂賬”。
每年半年報與年報都有為數不少的上市公司收到問詢函,筆者以為需要監管部門引起足夠的重視。根據規定,上市公司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對于披露年報、半年報而言同樣如此。但為何每年仍然有那么多的上市公司被問詢?原因就在于相關上市公司沒有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
盡管滬深交易所對于半年報、年報進行事后審查亦是監管的應有之義,但暴露出來的問題太多,既浪費了監管資源,增加了監管成本,影響信披質量,而且有時也會對投資者產生誤導,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基于此,筆者以為,讓上市公司真正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進一步提高其違規成本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