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投資者熱衷打新是因為普遍能夠賺錢,但在新股接連破發后,當下整個打新市場的情緒來到了一個歷史低點。伴隨著打新生態的巨變,大規模棄購也變成了一個普遍現象,近期更是有新股的棄購規模創出了歷史記錄。
打新生態發生巨變
最近上市新股接連破發,使得A股打新生態發生巨變。
近期多只在創業板、科創板上市的新股公布新股申購和中簽情況,科創板新股賽微微電公布的數據顯示,網上投資者有效申購戶數只有320萬戶,創近年來新低,較最高時期減少了300萬。創業板新股中一科技公布的數據顯示,網上投資者有效申購戶數為1011萬戶,也創下近年來新低,較最高時期1500萬余戶減少了500萬。
除了申購新股的投資者數量大幅減少外,中簽投資者棄購的現象也愈演愈烈。
4月15日,科創板上市新股峰岹科技公布發行結果,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182.55萬股,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金額1.497億元,再次超過1億元。
4月14日,科創板新股拓荊科技公布發行結果,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股數為153.63萬股,放棄認購金額為1.10億元,也超過了1億元。
而科創板新股經緯恒潤公布的棄購金額更大,4月12日,經緯恒潤公布發行結果,其中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為326.09萬股,放棄認購金額為3.95億元。
納芯微棄購規模創歷史記錄
原本經緯恒潤的棄購規模已經很大了,但想不到更大的還在后面。
4月17日晚,超募50億元的新股納芯微發布最新發行結果公告:網上投資者棄購達到338.15萬股,占網上發行總數872.35萬股的38.76%,棄購金額高達7.78億元,近占總發行數據近四成、高達7.78億元的棄購股由主承銷商光大證券(601788)負責包銷,包銷總比例達到13.38%。
7.78億的包銷,以及還有子公司光大富尊1.16億元的戰略配售,光大證券及子公司這一單得出資將近9億元。上市后漲了還好,要是出現較大虧損,對光大證券壓力也不小。
光大證券截止4月15日總市值為590億元,其2021年營業收入167億元,凈利潤34.8億元。包銷金額占比就超去年凈利潤的2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上市的中國移動原本為2016年信用申購制度實施以來,A股史上最高棄購規模新股,而此次納芯微棄購規模一躍超過前者,刷新A股歷史紀錄。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遭到網下投資者棄購1270.49萬元,遭到網上投資者棄購7.43億元,合計棄購金額達到近7.56億元。此次納芯微未遭到網下投資者棄購,僅網上棄購金額就超過了中國移動總棄購金額。
而新股不斷上演大規模棄購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歸納到最后就是現在打新不賺錢了,甚至有很大的比例可能會虧錢。
今年以來新股破發常態化,今年上市的新股已有6成破發,最慘的翱捷科技4月15日收盤價比發行價已經跌去58%。
并且首日大破發態勢不斷延續,動輒一簽虧上萬。最新4月15日上市的安達智能(N安達),大跌23%,一股虧14.08元,該股為科創板新股,中一簽500股要虧7000元。
4月以來上市的13只新股(含北交所),有7只首日破發,占比過半。其中唯捷創芯、普源精電,首日收盤一簽都要虧超1萬元。
這種背景下,投資者中簽選擇棄購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未來的打新何去何從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近期“高棄購”大多只發生在網上,而網下投資者多數卻全額申購,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網下投資者如果棄購一次,就將被視為違規。但事實上,網上棄購也是一種違約行為。目前科創板、創業板等板塊采用按持有市值申購、中簽后再繳款的信用申購模式,相較投資者申購前需全額預繳資金的申購模式,可有效避免造成大量資金凍結,提升投資者資金使用效率,但并不表示投資者申購后可隨意放棄繳款。根據相關規定,網上投資者12個月內累計出現3次中簽但未足額繳款的,6個月內將無法再參與新股申購。
此外,對于投資者而言,最關心的還是未來的打新市場還值得關注嗎?又該如何正確的參與A股打新呢?
未來新股市場定價能力將成為投資者的主要競爭力之一,預計吃“大鍋飯”的時代或將逐漸過去,新股市場將繼續分化。差異化競爭時代,要求機構投資者對行業及個股基本面有更深入的理解、更精準的定價。
網上投資者則需及時調整打新思路,加強對新股申購相關規則的學習,打新之前要先對上市企業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理性參與新股申購。對于不看好的新股,可以選擇不參與,不能先“閉眼打新”而后“違規棄購”,這樣既影響自身打新資格,也對新股發行秩序造成不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