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與產業創新研究機構億歐智庫正式發布了《2021-2022中國金融數字化“新”洞察行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基于對金融行業數字化新業態的研究與調研,梳理源自技術層、業務層、產品層的新變化,洞見市場相關企業在數字化進程的站點與表現,總結得出當下金融數字化發展挑戰與趨勢洞察。
融慧金科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張羽在報告中指出,隨著近兩年國內金融監管政策的密集落地,對于持牌金融機構的風控、運營、系統建設及數據治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合規要求,促使行業“馬太效應”漸顯。對于持牌金融機構而言,“自營業務”和“自主風控”的能力建設已成為其未來直面競爭、順應監管趨勢的根基,除了必須“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人才培育、體系建設外,更需要以開放的心態與各方機構合作,在合規基礎上推動自身決策體系由“數據要素的空白填補”向“價值驅動的能力增強”轉變。
金融數字化生態“新”變化
——“數字風控大腦”正在形成
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金融業面臨來自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環境的深刻變化。在抵御疫情負面影響、保證同業間差異化競爭等壓力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不斷加速的趨勢,并逐漸走向應用深水區。
報告指出,在傳統風控模式下,銀行等金融機構主要運用人工信審,數據多來自央行征信。而在普惠金融大環境下,個人與企業資金需求特性差異較大,傳統風控審批效率不高、人工處理成本居高不下、數據來源單一等問題逐漸顯現。在各類金融數字化技術加持下,以數據為企業核心資產、技術為數字化重要引擎、場景為業務關鍵落腳點的數字風控三位一體正在形成。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三者正在互相作用、彼此影響,表現著近幾年日新月異的風控演進過程。報告認為未來的金融數字風控將出現擁有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特性的“風控大腦”,而當下數字風控的智能化與生態化發展就是成這一到理想結果的必然路徑。
金融數字化未來挑戰及趨勢
——金融機構梯隊分化加速
報告認為,疫情催動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同時,數字化也加速了金融機構(銀行、保險、消費金融等)的梯隊分化與差異化分化,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和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開,過往同為持牌機構,共享牌照帶來的隱形背書與紅利的日子將步步走遠,行業整體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凸顯。
面對金融科技的崛起,大型機構比拼的是技術、業務、場景等創新力與執行力,而中小金融機構同樣深刻體會到數字化價值所在,當下需要做的是抓好企業定位并保持對科技的冷靜,從自身業務差異性與精準客群方向出發,進行基于數字化轉型的錯位競爭。“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客戶需要什么是中小金融機構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建起數字化高樓的關鍵所在”。
張羽進一步指出,在當前新的監管形勢下,金融數字化轉型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尤其是對中小金融機構來說,自建風控體系成本消耗巨大,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底層、架構層及應用層的改造),還需要大量優秀、合適的人才,而如何找到優秀的人才,特別是具有金融和科技的復合型人才,也是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一大難點。
“金融機構保持開放的心態,堅定業務發展和科技投入,充分借力市場上成熟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和服務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將可能在金融科技的新局面下贏得更大的市場,爭搶到“馬太效應”的優勢,加速拉大與其他持牌金融機構的差距。”張羽提到,一部分先行起跑的持牌金融機構已經享受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價值效益。
作為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推動者,融慧金科通過一站式專業的定制化風控服務,包括AI產品、定制化風控服務、數字化轉型服務、小微解決方案等,已幫助上百家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多快好省地實現自營業務和自主風控的數字化能力建設。需要強調的是,融慧金科對金融機構零售信貸業務提供如下四項保障:
一是合規保障,以技術賦能角色,確保行方自主風控;二是發展保障,幫助銀行“多快好省”地實現規模化業務拓展;三是利潤保障,不盈利不收費,確保銀行零售信貸業務健康發展;四是提升保障,首創全程“白盒”交付,與合作機構深度分享實戰中的技術能力及經驗沉淀,助力業務能力提升和團隊成長。
報告認為,未來金融數字化能力將進一步向全行業滲透,來自技術、人才、業務等多方面的賦能將是數字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融慧金科也會不斷拓寬生態邊界,加強與各類主體之間的深度合作,在風控、運營、系統建設及數據治理等方面將數字化經驗與技術服務能力持續輸送給金融業,為金融業數字化大潮與業務創新應用發揮支持作用,助力普惠金融合規健康發展。
《電鰻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