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0中航證券劉琛,張超,方曉明對航宇科技進行研究并發布了研究報告《2021年報點評:航空航天多輪驅動迎來高景氣放量,規模效應推動盈利能力持續提升》,本報告對航宇科技給出買入評級,認為其目標價位為67.87元,當前股價為53.69元,預期上漲幅度為26.41%。
航宇科技(688239)
事件: 公司 3 月 16 日公告,2021 年實現營業收入 9.60 億元(+43.11%),歸母凈利潤 1.39 億元(+91.13%) , 扣非歸母凈利潤 1.24 億元(+76.25%),毛利率 32.60( % +3.76pcts),凈利率 14.48% (+3.64pcts)。
投資要點:
航空航天多輪驅動迎來高景氣放量,規模效應推動盈利能力再提升報告期內, 公司營業收入 9.60 億元(+43.11%), 報告期內下游市場呈現良好景氣度,客戶需求增加,同時也受益于公司既往年度對各市場領域的持續開發和深耕, 營收規模持續增長。歸母凈利潤 1.39億元(+91.13%),扣非歸母凈利潤 1.24 億元(+76.25%) , 均高于營收增速, 歸母凈利潤表現更為亮眼,較上年同期近翻倍增長。毛利率 32.60%(+3.77pcts),凈利率 14.48%(+3.64pcts), 為近五年同期最佳水平; 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17.44%(+3.36pcts),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
航空鍛件仍是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報告期內, 公司航空鍛件業務實現營收 6.69 億元(+29.99%),營收占比 70.91%。 受益于下游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前期同步參與配套研制的客戶產品型號產業化不斷推進,公司環鍛件近年來一直保持較高速的增長, 近五年營收復合增速達 52.42%。報告期內,公司境內外業務持續拓展, 境內業務方面,公司積極參與批產在役型號環形鍛件市場競爭,同時緊跟預研,被中國航發集團下屬某單位授予金牌供應商稱號,另外公司作為國產商用大飛機自主發動機的環鍛件核心研制單位, 伴隨長江系列發動機研制的持續推進,市場需求也在逐步提升; 境外市場方面, 該部分業務已逐步擺脫疫情影響, 進入恢復進程中,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公司成功參與賽峰一個發動機機型的產品競標,并與普惠、 GE 和羅羅就上一年成功中標的機型簽訂了長期協議, 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國際業務方面的市場份額。
航天鍛件市場拓展獲成效,實現近翻倍增長。 報告期內,航天鍛件業務實現營收 1.50 億元(+97.71%), 營收占比 15.86%。 報告期內,公司航天鍛件收入增速亮眼, 一方面是由于航天鍛件業務前期體量基數相對較小, 另一方面, 伴隨著公司工藝制造技術的不斷加強、 市場拓展力度進一步加大, 上述因素疊加驅動公司航天鍛件業務增速與收入貢獻持續提升, 收入近五年復合增速為 47.75%。 報告期內,公司被中國航天科工某下屬單位及中國航天科技某下屬單位分別授予優秀供應商稱號,客戶認可度增加。
燃氣輪機及能源產品營收占比相對較小,下游呈現良好景氣度, 客戶需求進一步提升, 業績增速亮眼。燃氣輪機領域實現營收 0.38 億元(+60.54%),營收占比 4.03%;能源領域實現營收 0.65 億元(+112.41%),營收占比 6.85%。
費用方面, 公司三費費用率為 9.51%(-0.09pcts), 較上年進一步下降,其中銷售費用率 1.83%(+0.21pcts) ,管理費用率 6.08%(+0.37pcts),財務費用率 1.59%(-0.67pcts) ,或可表明報告期內公司市場拓展力度加大, 業務發展持續向好, 員工人數有所增加, 銷售費用率與管理費用率小幅提升;募集資金到位有助于公司優化資本結構,進一步縮減財務費用。
公司研發費用 0.49 億元(+79.99%)大幅提升,營收占比達 5.07%(+1.04pcts)較上年有較大幅度提升。 報告期內, 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以“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規劃研發創新工作, 報告期內,公司 “ 1Cr11Ni2W2MoV 合金跑道形安裝邊的制造方法及模具”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新增授權專利四項。
報告期末,公司存貨為 5.74 億元(+40.36%), 其中占比較大的原材料(2.81 億元, +49.43%) 與在產品(0.17 億元, +109.04%) 均保持高速增長, 一般而言, 原材料及在產品的增加也表明公司積極備貨,組織生產,以應對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長。
下游需求景氣, 在手訂單飽滿謀長遠發展
公司的產品可應用于 70 個航空發動機型號,涵蓋新一代國產軍用航空發動機、長江系列國產商用航空發動機、國際主流窄體、寬體客機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等國內外先進航空發動機。 軍機領域, 隨著型號定型批產、軍機提質補量、更新換代持續推進,公司軍品業務將有望延續高增長;民機領域,長期來看, 全球航空領域未來增長態勢良好,無論是窄體客機和寬體客機領域,航空發動機市場及航空環形鍛件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公司于 2021 年的 7 月首發上市,募集資金用于 “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用特種合金環軋鍛件精密制造產業園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額 6 億元, 建設精密環鍛件生產線、熱處理生產線、機加生產線。 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預計年內達到可投產狀態,預計 2023 年進入達產階段,實現銷售收入 11.62億元。
總的來看, 由于航空鍛造行業存在明顯的市場進入壁壘,公司在現有型號生產具備一定的持續性和排他性, 在新型號拓展上,公司同樣具備市場先入優勢,體現在手訂單方面, 截至報告期末, 公司在手訂單12.20 億元(+48.78%)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 未來伴隨著公司下游領域景氣度的穩步提升, 疊加產能逐步釋放,公司業績有望維持高速增長。
參股重慶三航新材, 協同創新與關鍵技術攻關,鞏固公司核心競爭力
報告期內,公司與重慶兩航金屬材料有限公司、重慶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對重慶三航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進行增資,增資后公司持股比例為 16.5%。重慶三航新材成立于 2020 年 08 月,目前已與包括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中國船舶(600150)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等在內的 20 余家科研院所、企業高校共同組建了重慶市航空航天關重件精密熱加工與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已于 2022 年 1 月被認定為第一批重慶市制造業創新中心,后續將圍繞航空航天裝備大型復雜構件精密熱加工關鍵核心技術及制造能力等方面進行研發布局,預計在未來 3 年內每年吸收 5-10 家相關領域的優勢企事業單位。
此次公司參股三航新材,無論是從技術研發與業務發展層面均有較好的協同效應,后續包括三航新材在內的創新中心相關企業有望進一步合作開展相關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并助力公司進一步鞏固航空航天航空環鍛件領域行業地位。
業務高速增長,擬定增募資助力后續擴張
公司于 2022 年 3 月 16 日發布公告《關于提請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辦理以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相關事宜的議案》 ,擬向特定對象發行融資總額不超過人民幣 3 億元,募資投向公司主營業務相關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另外公司分別于 2021 年 12 月與 2022 年 3 月申請總金額不超過 25 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用于公司及德蘭航宇日常生產經營和業務發展。
公司近期較大規模的募資需求, 我們認為正是公司及德蘭航宇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以及積極配合參與中國航發下屬主機廠航空發動機整機的同步研發,參與新一代軍用航空發動機相關的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工作的有力證據。
投資建議:
1. 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91.13%, 航空鍛件和航天鍛件持續增長,毛利率和凈利率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持續走高。
2. 公司的產品可應用于 70 個航空發動機型號,涵蓋新一代國產軍用航空發動機、長江系列國產商用航空發動機、國際主流窄體、寬體客機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等國內外先進航空發動機。由于航空鍛造行業存在明顯的市場進入壁壘,公司在現有型號生產具備一定的持續性和排他性,在新型號拓展上,公司同樣具備市場先入優勢,體現在在手訂單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在手訂單 12.20 億元(+48.78%)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未來伴隨著公司下游領域景氣度的穩步提升,疊加產能逐步釋放,公司業績有望維持高速增長。
3. 公司參股三航新材,從技術研發與業務發展層面均有望產生較好的協同效應,后續有望通過與三航新材參與組建的航空航天關重件精密熱加工與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內相關企業進一步合作,并開展相關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助力公司進一步鞏固航空航天航空環鍛件領域行業地位。
基于以上觀點,我們預計公司 2022-2024 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13.15 億元、17.60 億元和 23.07 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1.98 億元、 2.61 億元及 3.31 億元, EPS 分別為 1.41 元、 1.86 元、 2.36 元, 我們給予目標價格 67.87 元,分別對應 48 倍、 36 倍及 29 倍 PE。
風險提示: 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 軍品定型批產進度不及預期; 疫情及貿易摩擦對境外業務沖擊;募投進展不及預期等
該股最近90天內共有7家機構給出評級,買入評級4家,增持評級3家。證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顯示,航宇科技(688239)好公司評級為3.5星,好價格評級為1.5星,估值綜合評級為2.5星。(評級范圍:1 ~ 5星,最高5星)
以上內容由證券之星根據公開信息整理,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