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之后,關節僵硬、疼痛,甚至還伴隨著咔噠、噼啪的異響……”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認為骨關節疾病的發作,多與年齡增長所導致的關節機能衰退相關,但這并非唯一原因。
3月18日,阿里健康研究院聯合健康界發布《2021骨關節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骨關節問題已超失眠、脫發,“躋身”困擾國民健康的十大問題之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骨關節健康問題呈年輕化趨勢,90后甚至00后都開始逐漸受到骨關節不適的困擾。除了廣場舞者和跑者,程序員也是骨關節不適高發人群。
90后難逃骨關節不適困擾
根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相關統計,2021年中國骨關節疾病患者數量已超1億人。其中,骨關節炎在骨關節疾病中占比70%以上,該病發作于包括膝關節在內的全身各大關節,重度病患甚至疼痛致殘,因而又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報告》調研顯示,骨關節問題已超失眠、脫發、視力下降等其他健康問題,“躋身”困擾國民健康的十大因素之首。
值得關注的是,該疾病發展呈現年輕化趨勢。在接受調研的90后中,近兩成坦言有骨關節不適的問題,而00后中也有約16%的人受到骨關節不適的困擾。與數據對應的是,一二線白領群體是關節相關藥品的主要消費人群。
久坐最易導致骨關節不適
只有年齡和重體力勞動才會導致骨關節不適?錯!當下,這種問題同樣發生在“宅”、“久坐”群體中。
《報告》指出,久坐是最易觸發骨關節不適的場景,占比高達77%。膝蓋是最易產生不適的關節部位,其次是肩膀、腰背、脊椎。
以程序員、白領人群為例,尤其是身處一線城市的職場人士,長時間伏案工作、缺乏運動導致骨關節不適較為頻繁。《報告》數據顯示,有86%的程序員存在骨關節中高度不適癥狀。
此外,長時間家務勞動對關節損傷較為嚴重。數據顯示,每做一小時家務,關節不適增加10%,因而家庭主婦也成為骨關節不適的高發人群。
近六成家庭儲備骨關節藥品,副作用小的中成藥成首選
調研數據顯示,隨著全民健康防護意識的日益提高,高達97%的家庭都有儲備常用藥的習慣。骨關節藥品儲備也漸成常態,有近六成家庭會儲備關節類藥品。
對骨關節病患而言,副作用小、見效快及療效好成為選擇藥品的首要因素。在具體的藥品選擇方面,口服類藥品增幅較大,且很多家庭都有線上消費習慣。阿里健康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天貓醫藥健康口服類藥品同比增長36%。
考慮到消炎鎮痛藥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且副作用大,治療效果好、副作用小的中成藥在整體消費中占比逐步升高,開始成為家庭儲備藥品的首選。
如今,年齡增長已不是關節磨損的主要因素,生活節奏快、不良生活習慣增多等都可能導致骨關節炎在年輕人中頻繁早發。對此,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專家李虎表示,要做好日常骨關節防護,工作學習期間切忌久坐久站,隔1-2小時做做頸肩腰椎操以放松關節。不過度運動,以免造成關節的不可逆損傷。當膝關節、肩頸、腰椎出現酸疼或不適時,要提早去醫院檢查。另外,在淘寶搜索“關節帶炎人”,還有骨科專家免費義診。
《電鰻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