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眼科醫療暴利背后不乏違法違規亂象,這在華廈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廈眼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華廈眼科成立于2004年,近幾年,經營業績高速增長。2017年,其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0.77億元,去年前三季度已達2.27億元,不到三年增長近2倍。
高速增長的背后,是亂象頻發。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以下簡稱報告期),公司因違法違規受到的行政處罰多達79次,涉及騙保、過度醫療、夸大宣傳等大量備受詬病的惡劣行為。
華廈眼科企業性質非營利性、營利性、非營利性、營利性,頻繁切換,市場質疑,公司借助改制侵吞國有資產。
2013年,華廈眼科就籌劃上市事宜,并接受興業證券輔導多年,而正式遞交上市申請,保薦機構變成了中金公司。IPO之前,中金公司突擊間接入股。
華廈眼科實控人蘇慶燦為莆田商人,其在IPO前密集轉讓股權也令市場詫異。據長江商報記者統計,通過轉讓股權及向華廈眼科出售資產,公司尚未上市,蘇慶燦已經套現7.34億元。
高增長背后的亂象
專注于眼科專科醫療服務的大型民營醫療連鎖集團華廈眼科的迅速崛起,背后充滿了違法違規的亂象。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7年至2020年前九個月,華廈眼科受到的行政處罰分別為31次、23次、16次、9次,合計達79次。除少部分被現場沒收的實物物品外,前述處罰的總金額約為252.94萬元。
上述處罰中,單次萬元以上處罰達26次,涉及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無證行醫、使用過期醫療器械等諸多方面。
2017年7月26日,因夸大宣傳產品、構成不正當競爭,福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華廈眼科子公司福州眼科作出處罰,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并罰款6萬元。
當年8月7日,時隔10天,福州眼科再度被罰,因發布違法廣告,被福州市倉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2萬元。
違法宣傳、發布違法醫療廣告,華廈眼科這類行為較為頻繁。華廈眼科的貴陽陽明、許昌華廈、鄭州華廈、蘭州華廈、沛縣復興、臺州耀明、徐州復興等7家子公司均存在違法宣傳行為。其中,徐州復興宣傳“瑞士達芬奇 ZiemerLDV”飛秒激光設備已獲國家衛生部批準,實際并沒有獲批,構成虛假宣傳,被徐州市云龍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0萬元。
其無證行醫、使用過期醫療器械等違規行為也頻發。2018年3月29日,湖北荊州計生局對荊州華廈作出警告、并罰款3萬元的處罰,原因就是無證行醫。此外,子公司煙臺華廈病歷中心電圖報告無醫師簽名,畢節陽明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技術活動,徐州復興任用無處方權的醫師開具處方,臨沂華廈、永州眼科、合肥名人等均存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的違規問題。
醫療是一項嚴肅的涉及人體生命健康的行為,華廈眼科在招股書中僅僅聲稱,不存在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等刑事犯罪,亦不存在導致嚴重環境污染、重大人員傷亡或社會影響惡劣的情形。由此可見,華廈眼科對這些惡劣行為似乎并不覺得不妥,并未引起重視。
報告期內,華廈眼科存在10多次使用過期、不合格醫療器械、消毒產品等違規行為而被罰,其中,去年2月17日,衡水華廈使用未依法注冊的醫療器械被罰款28萬元。
全民醫保讓居民受益匪淺,但醫保賬戶的救命錢,也成了部分醫療機構的唐僧肉,華廈眼科就是這類醫療機構。
2018年12月25日,山東菏澤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對菏澤華廈處以罰款121萬元的頂格處罰。原因為,菏澤華廈將部分藥品和材料計入醫保收費但實際未使用,在診療過程中,對部分可采取局部麻醉措施的患者實施了完全的神經阻滯麻醉,對一些年長的病人采取了分次手術,且該等病人二次入院的時間間隔未超過15天。這些行為被認定為材料虛記、過度醫療、分解住院,騙取醫保資金30萬元。
此外,撫州光明采取免除個人負擔的方式誘導參保人住院、將門診費用以住院形式結算等騙取醫保資金,被罰款15.80萬元。上海和平也存在違規結算基本醫療保險費行為,被罰款10萬元。
蘇慶燦密集減持中金突擊入股
華廈眼科IPO之前,實控人蘇慶燦密集減持套現,讓人大感意外。
蘇慶燦直接持有公司34.05%股權,并通過華廈投資持有華廈眼科34.10%股權,蘇慶燦及其妹妹蘇世華分別持有華廈投資84%股權、16%股權,蘇慶燦直接間接持有公司68.16%股權。
2017年4月10日,蘇慶燦將所持華廈眼科0.376%股份轉讓給寶鑫華廈,交易作價188萬元。當年5月10日,蘇慶燦又將所持公司2.47%股權以1235萬元價格轉讓給寶鑫華廈。
當年10月,華廈投資將所持的華廈眼科200萬股股份轉讓給鴻浮投資。招股書未披露本次股權轉讓的交易價格,參照2017年5月10日的交易價格,預計本次股權轉讓價格為280萬元。
2019年10月,蘇慶燦將其持有的公司2250萬股股份轉讓給啟鷺投資,交易價格約為2.48億元。當年12月,僅過2個月,蘇慶燦又將所持的公司2450萬股股份轉讓給磐茂投資,交易作價約2.70億元。
至此,蘇慶燦通過股權轉讓套現約5.34億元。
上述減持剛過半年,也就是在2020年7月,華廈眼科向上交所遞交了在創業板上市的申請,并進行了預披露。
在IPO前,華廈眼科還進行了資產重組。2019年5月24日,公司通過股權受讓方式收購資管公司100%股權。資管公司的股東為歐華控股、歐華進出口,分別持有其95%、5%的股權,實際由蘇慶燦控股。
本次交易價格合計為2.52億元,據此計算,蘇慶燦間接套現超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轉讓之時,資管公司認繳注冊資本1.50億元,去年3月增資后,認繳注冊資本增加至1.90億元。截至去年9月底,凈資產為2.38億元。由此可見,本次交易存在溢價。
綜上所述,IPO之前,蘇慶燦已經套現至少7.34億元。
蘇慶燦大舉減持套現,中金公司則突擊入股。
2013年開始,華廈眼科就籌劃上市,并接受興業證券輔導,2019年8月,突然終止了輔導協議。隨后,中金公司進場,繼續進行輔導,并成為其保薦機構,向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
中金公司進場之時,啟鷺投資、磐茂投資突擊入股。股權穿透后,二者均與中金公司存在密切關聯。
為低價拿地頻“變性”
侵吞國有資產——對于華廈眼科的這一質疑一直沒有斷過。
華廈眼科的前身廈門眼科中心(事業單位)成立于1997年7月27日,是一家非營利性質的專科醫院。2003年7月,廈門眼科中心改制為股份制營利性醫療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有多家單位參與競標。華廈眼科稱,在多家洽談對象中,華廈投資、歐華進出口完全接受招標條件,對廈門眼科中心無形資產報價最高,以800萬元計價。
最終的改制方案為,截至改制基準日2003年7月31日,廈門眼科中心100%股權作價1708.67萬元,轉讓給華廈投資、歐華貿易,其中無形資產評估作價800萬元,其他資產(扣減待處理流動資產凈損失后)評估作價908.67萬元。
13年后的2016年9月30日,當地政府出具相關文件,認為上述改制事項履行了內部決策程序,未出現違約行為,股權轉讓行為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情形。讓人意外的是,蘇慶燦剛剛接手,廈門眼科中心就迎來兩大變化。2004年3月,經福建省衛生廳批準,廈門眼科中心成為廈門首家三甲醫院,并變更為營利性醫療機構。
然而,2015年12月,時隔不到兩年,廈門眼科中心再次申請“變性”,變成非營利性的醫療機構,非營利性延續至2013年12月,公司又變更為營利性。
華廈眼科的企業性質為何要頻繁變更?如果2004年變更是因為民營資本實際控制后,改為營利性便于派發紅利。那么,為何后來又要兩次變更?
針對2013年的企業性質變更,華廈眼科解釋稱,是為了上市。而2015年變更,又是什么原因呢?在招股書中,華廈眼科未做解釋。
不過,在回復交易所的第四輪審核問詢時,華廈眼科回復了獲得面積為33690平方米土地“醫衛慈善用地”的歷史背景。
這塊土地使用權名為五緣灣土地,系通過限制性出讓方式取得,建設項目的行業要求為醫療衛生業。當時,華廈眼科是以底價3032.07萬元取得。
公開消息質疑,該項土地當時的掛牌似乎是“定向”掛牌,競買者須符合“非營利性三級甲等眼科專科醫院”的條件。當時,廈門眼科中心是福建省唯一一家非營利性三級甲等眼科醫院。
華廈眼科稱,該項土地上的房產系公司及子公司主要經營場所之一,用于公司及其廈門地區部分子公司辦公經營使用,以及廈門眼科中心五緣院區開展營利性眼科醫院。
或許,廈門眼科中心變更為非營利性的目的,就是了底價拿地。只是,這一操作,仍然難逃侵吞國有資產的質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華廈眼科的利潤主要來自核心子公司廈門眼科中心,另外布局在全國17個省市的51家眼科專科醫院中,36家處于虧損狀態。(明鴻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