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微醫分拆出的數字醫療平臺微醫控股有限公司(“微醫控股”)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
頭頂“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稱號的微醫如果上市成功,將成為繼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后第四家赴港上市的數字健康領域企業。
但在光環背后,微醫卻長期無法實現盈利。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3年時間,微醫累計虧掉79億元,經調整后,累計凈虧損仍超20億元。
業績艱難
資料顯示,微醫的前身是由廖杰遠2010年創建的“掛號網”。2015年“掛號網”升級為“微醫”,同年,微醫創建了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
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微醫先后獲得了12輪融資,盡管融資不斷,資本估值也一路狂飆,但微醫卻一直身陷持續虧損的困局。
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2020年期間,微醫營收分別為2.55億元、5.06億元、18.32億元,3年共計25.93億元;同期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3年累計虧79.03億元;經調整后,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仍超20億元。
“微醫的盈利模式存在問題,很難賺到錢。” 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史立臣接受中國網財經采訪時表示,現在政策定義線上診療是有很多限制條件的,首先,不能對疾病進行首次診療;其次,不能對疾病進行確診。因此,沒有確診條件的時候,線上問診的醫生不能對問診的人用藥,“在我國習慣于醫生診療不收費的情況下,微醫缺乏變現的‘載體’。”
除了連續累虧,微醫的負債及現金流情況也不理想。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微醫的負債總額分別為183.94億元、203.75億元、228.92億元。
記者梳理發現,微醫的負債總額逐年遞增,且增長量逐年拉大,2019年較2018年增長了19.81億元,2020年較2019年增長了25.17億元。相比之下,2018年至2020年3年25.93億元的營收總額,顯得“杯水車薪”。
從現金流來看,上述期間,微醫經營活動所用的現金凈額分別為-7.09億元、-8.58億元、-9.41億元,持續為負。
盈利支撐點“薄弱”
招股書顯示,微醫平臺整合了線上和線下的醫療資源,包括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服務中心、平臺注冊醫生、連接到平臺的線下醫院以及第三方藥房。
此外,微醫上線了微醫新冠肺炎平臺,提供義診服務,在天津及武漢等城市實現公共醫保直接結算數字醫療服務費用。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醫連接了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包括95%以上的三級甲等醫院,平臺注冊的醫生超過27萬名,累計注冊用戶有2.22億名,平均月付費用戶數達2540萬名。在建立的27家互聯網醫院中,其中17家互聯網醫院可通過公共醫療保險系統直接結算數字醫療服務的醫療費用。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微醫此次將數字醫療服務業務板塊單獨上市,其盈利支撐點相較行業內其他互聯網醫療企業來看,并不算明朗。
比較而言,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數字健康概念公司,不論是主營業務還是營收結構,都仍以“賣藥”為主。
“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之所以可以實現盈利,是因為他們都有可以變現的‘載體’。以京東健康為例,如果問診患者無法確診用藥,京東大藥房就會進行導流,將患者推送至自身的醫療平臺上,確診用藥后,再導流至京東大藥房,即可實現藥品銷售。”史立臣表示,同行基本靠“賣藥”賺錢,而這恰恰是側重服務的微醫較為薄弱的地方。
招股書披露,微醫的定位是“數字醫療服務平臺”,提供全套醫療和健康維護服務。
從收入明細來看,2018年至2020年,醫療服務收入分別為1.18億元、1.86億元、7.07億元,占比分別為46.1%、36.8%、38.6%;健康維護服務同期收入分別為1.37億元、3.20億元、11.25億元,占比分別為53.9%、63.2%、61.4%。
可以看出,近三年,微醫的業務收入結構有所變化,醫療服務收入和健康維護服務收入雖均在增長,但健康維護服務收入增長迅猛,且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這種營收主要依賴會員式服務,未來如何提高用戶粘性及參與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微醫在風險提示中稱,其大部分收入來自會員式健康維護服務,倘若無法繼續保留或吸引更多會員及企業客戶使用會員式服務,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同時表示,數字醫療服務市場尚處于早期階段。倘該市場不發展或發展速度較預期更慢,或倘服務未驅動用戶參與,則業務增長將會受損。
史立臣認為,“醫”和“藥”是分不開的,微醫發展這么多年,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用戶、醫生數量,但僅僅依靠醫療服務這塊是不行的。“現在要盡快解決的是無法盈利的問題,究其根本,則是由于微醫目前缺乏變現載體。”(記者 牛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