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隨著兩家江蘇系銀行理財子公司(下稱“理財子”)——蘇銀理財(母行為江蘇銀行)和南銀理財(母行為南京銀行)宣布獲批開業,理財子數量至此已達16家。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近期對多家理財子負責人和投資經理的采訪,除了依靠在固收方面的傳統優勢(通過非標增厚基礎收益)以獲得比貨基更高的收益,理財子也不斷拓展新領域,除了A股,也布局境外品種和衍生品,同時理財子也積極參與科創板,以及將參與未來注冊制下創業板的打新。例如,成立已滿一年的交銀理財方面對記者表示,近期已開始涉足國債期貨和股票期權、股指期貨,同時也布局港股、中資美元債等;信銀理財則對記者表示,目前12條基本產品線涵蓋貨幣、純債、固收+、多資產、權益靈活配置、資本市場、量化多策略、項目匹配、股權投資、指數掛鉤、養老、外幣及跨境產品。
從2018年資管新規的消息引發行業巨震,到銀行理財艱難推進凈值化轉型,再到如今各大理財子陸續成立,早年的資金池路線難以為繼,豐富策略、市場化轉型、專業化服務已成核心,這也是為何已有40%的銀行退出了這個市場,頭部化、集中化的趨勢還將進一步提升的原因。
積極打新、權益占比仍難超5%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理財子擅長的“固收+”產品中,“+”的部分目前更趨多元,一年來備受關注的A股配置則成了重點。
除了極少數發行過純股產品的理財子,在“固收+”產品中混合小部分權益資產仍是主流。不過,目前權益類資產在整體產品中的規模占比低于5%,部分僅徘徊在2-3%。即使在單一產品中,權益資產的占比超過5%的也不多。盡管各界對理財子資金布局股市充滿期待,但短期內配置大幅提升的概率仍低。
A股部分主要以委外的方式交由給公募基金專戶管理,理財子也引入了控制波動率的對沖策略。一方面,多數機構仍認為A股向好趨勢持續,此前債市巨震時,權益部分的確緩沖了組合的凈值下滑;但另一方面,權益資產的波動向來更高,因此為了迎合理財客戶“求穩”的偏好,權益部分通常會引入量化策略,運用股指期權、場內期權等衍生品,以完全對沖市場風險,獲得絕對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理財子投資經理也表示會積極參與打新、增厚收益。“上交所要求市值日均要達到6000萬才能參與打新,因此我們此前為了科創板打新也需要滿足這一要求。目前,已經在籌備創業板打新。”
根據記者觀察,這類增加了權益類資產的“固收+”產品,若封閉期達到1-3年(半年或1年定期開放),基本年化預期收益在4-5%。而封閉期在90-180天的固收產品,則收益多在3.2-3.6%。
港股成跨境配置核心
據記者了解,多數理財子都成立了跨境投資部,港股、海外債券等則是核心。截至8月19日收盤,南向資金今年以來累計凈流入港股3700億元,是北上資金(1283億元)的近三倍。
多位投資經理對記者提及,在海外配置中,股票和債券為五五開。而之所以南下資金勢頭如此猛烈,部分資金也是由銀行理財資金貢獻,例如交銀理財就表示,公司所發行產品中,港股占到了整體權益資產配置的近一半。
配置港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估值。截至8月18日,AH股溢價指數幾乎再創新高,達137.21,僅較今年最高點8月10日的137.48略低,也已高于了今年3月下旬,當時在海外的刺激帶動下,市場情緒回暖,南下資金大幅增配低估值的港股。
當然,估值低并非唯一原因。多家理財子投資經理表示,中概股到香港“二次上市”,使得投資者可以在香港買到以往無法接觸的新經濟龍頭,除了去年上市的阿里巴巴,今年6月以來,網易、京東等都已回歸。同時,如去年初次在香港上市的美團點評、小米等新經濟龍頭也是吸引南下資金的主力。此外,港股還有一些A股沒有的標的,例如物業管理行業等。同時,相比起內地銀行股,香港的本地銀行股派息率更高,這也是為何南向資金相比起北向資金更常配置銀行股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恒生指數公司8月14日公布了其定期指數的調整結果,涵蓋如恒生和國企指數,阿里、小米、美團等分獲納入,此次也是同股不同權和二次上市公司首次被納入成分股選擇范圍,新經濟比重大幅增加,提升港股長期吸引力。
亞洲美元債、黃金為新成員
在境外配置中,另外50%的債券配置則以亞洲美元債為主,其中中資美元債又是主力。
“我們通過互認基金來實現部分境外債券的配置,比起用QDII實現資金出境,這種方式利用政策紅利、時效性更高。由于境外債券通過場外交易(即OTC)的占比較高,因此對于投資和運營管理也提出了較高要求。”交銀理財方面對記者表示。
今年4月,中資美元債出現了一波配置黃金窗口期。由于今年3月全球疫情開始爆發,再加上國際油價暴跌,觸發市場一度出現信心崩潰及流動性危機,中資美元債“腰斬”,一級市場發行幾乎冰封。在市場恐慌情緒的主導下,部分企業債券的基本面即使沒有惡化,但仍遭到投資者大幅拋售,導致這些債券的收益率較平日高出數百點。這時不乏機構買入了一些估值吸引的企業債。 隨著全球主要央行推出大規模的貨幣寬松政策,亞洲債券市場的走勢迅速回穩。
相較于境內的同類型債券,中資美元債收益率往往高出不少。同時,風險也較為可控,原因在于,中國企業出口到美國的收入,僅占整體企業債市場收入的約2%至3%。中國企業債券發債主體,以政府機構、銀行業及房地產為主,三者的占比超過整體市場的3/4。 其中,由中國政府背書的準政府機構,違約風險較低;在銀行業方面,大型銀行的資本比率充足,整體信貸市場狀況頗為健康;至于內地房地產企業的收入,主要是由內需帶動,與全球經濟的相關性不高,對于政治形勢的敏感度也較低,因此整體違約率偏低。
除了中資美元債,根據理財子的“固收+”產品的協議,部分也涵蓋了黃金,其無疑是今年增厚收益的主力。根據記者了解,國內的黃金ETF是主要的配置品種。黃金現貨此前達到2075美元/盎司的高點,上周突然大幅跳水至1860美元,隨后又用一周時間快速反彈回2000美元,波動率對黃金這種波動率高的品種而言也非常罕見。但各界認為,在美元和美債收益率完成短期修復后,黃金可能又會顯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