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最近二線城市頻頻拋出買房折扣、戶口落戶、創業扶持等政策,掀起新一輪“人才大戰”,江蘇的一些城市向人才打出“親情牌”,一些寒假返鄉大學生成為政府爭搶的“香餑餑”。
在寒假里,吉林大學學生楊依眾在同學的介紹下,參加了由徐州豐縣團委和豐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的“千名學子看豐縣 不忘初心建家鄉”活動。當日,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700余名豐籍學子參加活動。
除了參觀家鄉近些年的一些大項目,當地組織部門向學子們介紹了家鄉發展現狀、發展機遇、雙創環境和人才引進政策,還專門請來返鄉青年代表,現場分享“返鄉故事”。
返鄉優秀代表李錦超2017年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現在是當地一家食品公司的運營總監。他也認為,家鄉十分缺高學歷專業人才,政府提供人才支持,將十分有效推動家鄉經濟發展。
活動讓楊依眾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他說:“這次活動體現了家鄉對人才的重視。故鄉的人才新政緊緊抓住時代的需求,人才就是機遇,如果家鄉有合適機會、崗位,我會返鄉工作,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無獨有偶,來自北京大學漢語言教育專業的博士生芮旭東也被位于蘇南的家鄉句容市的團組織請到“夢是故鄉圓”的活動現場。
讓他感悟深刻的是,離開家鄉求學已有8年之久,每年回鄉時間不足兩月。而這次參觀家鄉的一流企業,他感受到家鄉發展迅速,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他也開始重點思考“如何將自己的發展和家鄉的發展結合起來。”
如今,為返鄉大學生服務已成為團句容市委的“寒假作業”。團句容市委每年在招攬這些句容籍大學生上會下一番苦功夫,還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設立句容青年聯誼會,定期將信息反饋給聯誼會的大學生們。
值得關注的是,蘇北地區作為勞務人口輸出地,有數百萬人常年在外求學創業務工,這里蘊藏著創業富民的巨大潛能。如何挖掘潛能,吸引優秀青年返鄉,成為更多基層組織部門、團組織的重點課題。
以鹽城為例,鹽城歷來崇文重教,每個家庭都把讀大學作為家庭教育的底線目標去追求。大量優秀鹽城學子大學畢業后,省外直奔北上廣深,省內齊聚蘇錫常寧,“高考出去一火車,畢業回來一卡車”就是對地方人才外流的真實寫照。
早在2014年初,團鹽城市委開展青年返鄉創業歸航行動,聚焦在外地的創業有成青年、積累一定創業要素的企業青年白領、高層次青年人才和有條件創業的大學生等四類群體。
據介紹,他們利用春節前后在外青年集中返鄉的有利契機,廣泛宣傳返鄉創業環境,建立微信群和數據庫。目前,鹽城已建立180多個返鄉青年QQ群和微信群,與5600余名在外青年建立了常態化聯絡溝通渠道。
“中心城市的孕育,城市文化的發展,新興業態的培育,科技能力的進步,都需要源源不斷的高層次青年人才的加入。”團鹽城市委書記尹同陽說,一個社會能夠提供給青年很廣闊的舞臺,但是具體到一個個體,其實供給的機遇和機會并沒有那么自由和廣泛,“有回鄉愿望的學子,卻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鎩羽而歸,最終又走上了遠走他鄉的道路,而我們就需要搭建這樣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