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治理監管持續從嚴背景下,近日,銀行保險機構交出了首份“年檢”成績單。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2020年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結果,1792家參評機構中,被評為E級(差)的機構共182家,占比10.16%;與此同時,被評為A級(優秀)的機構僅1家。
“過關”機構不到八成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2020年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參評機構共計1792家,其中商業銀行1605家,保險機構187家。評估采取現場與非現場相結合的方式,現場評估671家,占總參評機構比例37.44%。主要從黨的領導、股東治理、董事會治理、監事會和高管層治理、風險內控、關聯交易治理、市場約束、其他利益相關者治理8個維度,合規性和有效性2個角度對參評機構進行綜合評估。
評估結果顯示,在公司治理環節,僅有不到八成機構“過關”,其中,被評為A級(優秀)的機構僅有1家。
總體來看,評級結果主要集中在B級(較好)和C級(合格)。被評為C級(合格)的機構最多,共1026家,數量占比57.25%;其次是B級(較好),共374家,占比20.87%;兩者合計占比78.12%。
與此同時,仍有部分機構表現不佳。被評為D級(較弱)、E級(差)的機構共391家,占比21.82%。其中,被評為D級(較弱)的機構共209家,占比11.66%;被評為E級(差)的機構共182家,占比10.16%。
規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機構長期穩健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銀保監會對銀行保險機構的公司治理改革和監管高度重視,開展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11月,銀保監會印發《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辦法(試行)》,建立起常態化的公司治理評估工作機制。根據《辦法》,監管評估結果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其中,首次對公司治理機制失靈等情形設置調降評級項,相關風險問題一旦發生,則該機構評價等級直接降為最低級(E級)。
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業內人士看來,定期開展監管評估,有助于監管部門更加及時和全面地掌握機構公司治理狀況,及時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更好地保障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值得留意的是,從本次評估結果來看,銀保監會指出,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如部分機構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虛化弱化,股權結構不透明不合規、股東行為越位和錯位的現象在有些機構依然較為嚴重,董事會運作不規范,董事的獨立性和專業性欠缺,信息披露不充分,利益相關者權益保護不足等。
以股東治理為例,部分機構,特別是中小機構存在股權關系不透明不規范、股東行為不合規不審慎的情況,其中股權管理問題尤為突出。如主要股東故意隱瞞關聯關系,把金融機構作為自己的“提款機”。有的股東違規通過多家關聯企業和多個關聯自然人合計持有銀行機構超過半數的股權,并以自然人及法人名義在該行進行大量貸款,且已全部形成不良等。
銀保監會指出,下一步,將繼續做好評估后續工作。向參評機構反饋評估結果和整改要求,督促各機構認真落實整改;針對評估中發現的公司治理問題,分類采取監管措施。對于違法違規行為,給予嚴肅查處;在日常監管工作中,加強對評估結果的應用,充分發揮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在提升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質效方面的積極作用;研究完善評估指標體系,進一步改進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工作。(記者 吉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