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擁抱新時代?2021上海管理科學論壇-系列分論壇,專家共話管理變革
從學界視角看管理變革與創新,2021上海管理科學論壇-系列分論壇圓滿舉行!
2022年4月16日,上海管理科學論壇2021-系列分論壇第一場順利舉行。本次論壇聚焦數字時代背景下的變革、協同、共生、創新等深度議題,以“數字經濟·商業模式·管理創新”為主題,邀請數十家高校的商學院教授進行相關的主題分享,從學界視角出發,共同探討全球新格局下的管理變革與創新。
本次分論壇由上海管理科學論壇組委會聯席主席、原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霍佳震教授致開幕辭。作為專題分享,首先由浙江大學的三位教授就“數智時代的管理”話題展開了各自的演講,隨后南京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分別就“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成長”、“數字變革下的質量與標準前言”、“數字變革與數字創新”主題進行了分享。
開幕致辭
首先,霍佳震教授向蒞臨本屆論壇的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并對參加分論壇分享的高校代表和承辦單位UCMT協進教育表示了誠摯的謝意。
霍教授表示,非常感謝大家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來參加上海管理科學論壇的系統分論壇,在上海疫情肆虐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下,特別要感謝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的老師和校友們來支持我們的線上論壇活動。上海管理科學學會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在這40多年里我們舉辦了很多有影響力的講座和學術報告,對上海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上海管理科學論壇的影響力也由上海擴展到了整個長三角,相信未來上海管理科學論壇會越做越好。
論壇回顧
如今,數字經濟成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化轉型正在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對世界經濟、政治和科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近年來,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和5G技術等數字化技術紛繁多樣,隨機迭代出的業務模式層出不窮。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正日益顯著。在此背景下,上海管理科學論壇-系列分論壇特邀高校管理學院教授探討全球新格局下的管理變革與趨勢。
以下是分論壇的主要內容。
浙江大學——數智時代的管理
郭教授用“智能、精益、敏捷”三個關鍵詞概括了數字化企業的獨特特征,并詳細向大家介紹了每一個關鍵詞對企業的影響。
在“智能”這一維度,郭教授以“福特汽車”、“AI圍棋”、“波士頓管理咨詢”等案例向大家介紹了智能對企業的影響。郭教授表示,在傳統時代,我們的組織架構都是建立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之上的,這樣一種專業化分工也導致招募員工時需要有他們有超高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
而在現在的數字化時代,因為“智能”的出現,會產生一些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管理問題,這些管理問題是沒有辦法利用已有的管理邏輯和理論去理解的。例如,那些沒有行業經驗的人,他們是否能勝任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作?如果這種情況頻繁發生,那這對我們的管理意味著什么?我們是否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理論、視角去理解這些實踐者與變化?
劉教授從認知的角度解構了為什么創業者、企業家在決定是否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時候有如此多的壓力,同時,劉教授也從辯證性認知的整合框架給出了很好的建議。他認為,我們要接受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問題這一情況,更好的去采取措施。
劉教授還表示,大型企業或小型企業比較容易或有效率的進行數字創新與數字化變革,而中等規模的企業,因為可能面臨合法性和企業自身的一些問題,要面臨更多的壓力,所以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相對大型和小型企業會比較慢。
王教授通過70-90年代與現在創業的比較研究,指出線下與線上投資平臺的差別。
首先,線下投資平臺有相對嚴苛的準入門檻,但是線上投創平臺幾乎是沒有門檻的。其次從規范的角度來說,線下中介是熟人社交模式,它的資源更多的是以本地化為主的;而線上的制度中介是鼓勵遠距離資源流通的,不需要熟人的背書。最后,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在線上溝通時,人們會更隨意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南京大學——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成長
姜教授表示,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搜集和使用消費者數據的基礎上的,海量數據也被認為是人工智能迭代升級不可缺少的食糧。人工智能越是“智能”,就越需要獲取、存儲、分析更多的個人數據信息。
過去一些年,豐富的數據和寬松的監管被認為是中國在人工智能產業上趕超西方先進水平的兩大有利因素;而最近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和其他相關法律則可能會改變這一態勢,將使我國從數據監管最寬松的主要經濟體變為監管最嚴格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企業界和學術界需要積極探討隱私保護和人工智能發展兩者之間的共生與矛盾關系,以及最近實施的數據保護法律對相關產業健康發展的影響。
陳教授從數字化背景、數字化轉型內涵與特征、數字化轉型的三個維度--點+鏈+網、數字化轉型策略選擇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陳教授表示,我國數字經濟的整體規模很好,但是GDP占比相對于其他發達經濟體來說并不高,這說明了未來我國數字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同的國家對數字化的側重點不同,我國主要強調的是“數字中國”,即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為目標。從權威機構出臺的相關文件來看,制造業數字化是轉型的主要陣地。
接著,陳教授總結了如下三點數字化進程緩慢的原因:
對于數字化轉型是什么缺乏清晰的認識;
將傳統產品/服務進行數字化的難度遠高于創新的數字化產品/服務;
缺乏與行業相契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最后,陳教授認為,數字化轉型不僅是組織內一次短期變革,更是一場持續性的價值增值過程,企業需要從整個生態角度出發,將員工、伙伴、用戶納入同一數字生態圈,共同推動生態的數字進化。同時企業應當依據自身的轉型需求、轉型重難點、資源稟賦等條件選擇合適的轉型方法、模式與路線。
賈研究選取了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6家典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對它們從創業起始至今的成長歷程進行了剖析,旨在建立新的企業成長理論。
企業成長是“無中生有->小有到大有->有中生無”的過程。“無中生有”是將生產性機會和市場性機會的可能性實現為產品或服務的過程,其本質是定位和取舍。“小有到大有”是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地位和占有率不斷擴大的過程,需要不斷解決效果和效率問題。
“有中生無”是指在從小有到大有的過程中,產生的新生產性和市場性的機會,使企業進入新一輪“無中生有->小有到大有”的成長過程。
兩類能力驅動企業成長過程:
一是企業能力,由“創新力、執行力、文化力、制度力、共生力”構成,解決效果效率問題,驅動企業從小有到大有;
二是企業家能力,由“環境洞察、大勢把握、體系篤建、宗旨慎思”構成,審視“無中生有”過程的定位與取舍,克服機會陷阱,同時審視企業能力建設,克服能力惰性陷阱。
中國計量大學經管學院—數字變革下的質量與標準前沿
鄭教授從標準化的歷程向大家介紹了為什么我國的國家標準數量非常龐大,而一流企業、有強競爭力的企業卻很少的原因,并且從標準化的作用、表現形式、驅動力與生產方式的關系、應用領域等多個方面分析了歷次工業革命進程中標準化的階段發展特征,總結了標準化的經驗和成就。
在此基礎上,她進一步探討了第四次工業革命過程中標準化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挑戰,并對我國未來的標準化發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鄭教授指出,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標準應該是競爭力的制高點。標準化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它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也是跟第四次工業革命相伴而生的。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一流企業,勢必要在標準化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想要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話語權,一定不能放棄標準化建設這個重要領域。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的互動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標準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標準與科技的協同發展對推動創新、實現產品從技術到市場的轉換有著重要意義。
余曉教授從聯結經濟、網絡效應等理論出發,結合數字經濟時代的重大變革,回答標準如何引領科技的發展,科技又是如何影響標準的創新的,并進一步提出了如何通過標準與科技的互融互促推動產業變革、形成強有力的增長動力的建議和思考。
就標準如何引領科技發展這一問題,余曉教授認為,在我們的認知中,標準對于企業來說更多的是一個科技成果的總結,而這也是為什么長期以來我們的國際標準話語權不強的一個原因。其實,標準為國際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基礎,它是創新重要的基礎和依據,也是創新必須依靠的巨人肩膀。在整個的創新過程中,標準還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復、降低創新成果的風險以及提高科技創新的質量。
樂為教授從以下四個方面為大家做了詳細分享:
第一是質量大變局,環境的變化;
第二是素質質量的特征和關鍵要素;
第三是新時代對質量的新認知;
第四是在企業中,如何用數字時代的變革推行質量變革;
在“工業4.0”浪潮下,質量將發生一次新變革、新飛躍,內涵和外延將發生深刻變化,迎來數字質量階段。樂教授認為,數字質量至少包含三大特征:
全面滿足消費者體驗的魅力質量;
溝通順暢和反應迅速的敏捷質量;
從需求到服務的全生命周期質量。
此外,教授還從質量數字化、研發質量數字化、檢測數字化、供應商質量數字化等多個案例介紹了企業的數字質量實踐。
樂教授總結,“如果質量僅僅當作是一個控制系統,那么它永遠不會得到實質性的改進”。
浙江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數字變革與數字創新
最后,浙江工業大學的兩位校友分別為大家從實踐的角度,分享了兩個數字變革和數字創新的案例。
許先生主要圍繞以下6個問題展開:
1.從“互不聯網”到“互聯互通”,互聯網的“墻”該怎么拆?
2.私域流量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我們的真正私域?
3.跨境獨立站興起,國內獨立站會游戲?
4. 新私域“四板斧”,升級傳統網站具備四大數字化能力。
5. 運用LTD(Lead to deal)數字化經營方法論,把企業經營數字化,事業做更大。
6.“三線一集”,跨越數字化分水嶺,創建新型數字化企業。
徐先生認為,企業不分大小,都應該是平臺。成為一家“企業”的標準,在于能否擁有自己直接鏈接的客戶,而不是生意的大小。
“私域”是一個寓意“自我生長”的詞匯,在數字世界,擁有“自己”,才會具備生長的力量,如果不解決底層邏輯,技巧性的工具過度應用,只會導致用戶反感和行業“內卷”。
李健先生向大家介紹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路徑、面臨的困擾以及數字孿生的應用價值。
李健先生說,目前制造業普遍存在數字化應用薄弱、生產過程數據不透明、大量生產相關數據存在于各自獨立的設備或者系統內,無法形成數據的連接和聯動分析的問題,即分散的數據孤島無法發揮出數據的應用價值。這一問題給企業生產管理帶來了諸多困擾,我們要解決這類問題,就要利用好數字孿生技術。
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技術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時期,讓我們一起聆聽來自知名商學院的教授與專家們的觀點。在不確性成為常態的環境里,讓我們一起擁抱數字化,擁抱變革!
下一場分論壇即將于4月23日線上進行,屆時復旦大學、江南大學、同濟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海事大學將在此進行主題分享,期待與您再相見!
4月23日主題預告如下:
復旦大學——數據與管理創新
1. 胡建強題目:《偏好有多重要?》2. 張誠題目:《漸進 vs 激進: 企業績效、競爭環境和信息技術對新產品創新策略的影響》3. 田林題目:《內容平臺廣告模式和內容供應策略研究》
江南大學——數據預測與決策分析
1. 王雅瑾題目:《數字化時代的消費者洞察和品牌戰略》2. Byren Lee題目:《數字化時代對人力資源的影響 》3.郭薇題目:《大數據時代的企業戰略》
同濟大學——數字經濟下的企業戰略選擇與管理創新
1. 程名望 題目:《互聯網浪潮下的中國經濟與企業戰略選擇》2. 蔡彥斌(Richard Cai)題目:《人工智能(AI) 在企業數字化中的應用和實踐》3.鄭鑫 題目:《數智時代的市場營銷策略組合動態自適應演進》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迎接數字化時代的變革
1. 王育紅題目:《數據驅動的灰色預測模型構建研究》2. 劉勇題目:《考慮決策對象變化的灰色關聯聚類方法》
上海海事大學——模式創新與成長管理
1.於軍題目:《企業數字化轉型、商業模式和雙平臺戰略》2.張默題目:《Dancing with social media in start-up's idea journey》3.甘愛平題目:《航運金融:賦能到創新》
UCMT(協進教育集團)是一個利用數字科技為企業和個人賦能的知識運營商,致力于通過商學教育、知識管理、商業實踐、案例研究等方式,打造學習型區域,推動人才的終身學習與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構建適應未來趨勢的知識自生產生態。UCMT依托協進教育集團 20 年全球化的教育經驗和資源,結合對當下商業環境和數字科技的深入理解,圍繞知識賦能的全過程,為組織和個人提供定制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微課、精品課、證書課程、職業教育、留學、企業培訓、學位定制、組織教練、咨詢、測評、智庫等在內的多樣化產品和服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