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人工智能多場景移動PCR方艙實驗室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多場景移動PCR方艙實驗室的推廣應用,將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顯著提升各地核酸檢測能力,同時也為我國應急檢測提供新思路。
此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2020年8月印發《進一步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工作方案》,明確要求建設機動核酸檢測力量,在全國部署100家公共檢測實驗室,按照每個公共檢測實驗室檢測能力1萬份/天進行建設,配備移動方艙實驗室,在全國形成100萬份/天的機動檢測儲備能力。
而在實際應用中,因經濟條件、醫療資源布局等方面差異,部分地方在推進機動核酸檢測能力建設上阻力很大、進展很慢。此外,據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醫務處副處長鄔巧玲介紹,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如何平衡疫情檢測和常規醫療成為一些綜合醫院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為此,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與遼寧金瑞銘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研發人工智能多場景移動PCR方艙實驗室(以下簡稱金瑞銘方艙實驗室),并制定相關產品的團體標準。據了解,金瑞銘方艙實驗室具備高通量的日檢測能力和30分鐘出報告的快速檢測能力,目前已在北京、遼寧、江蘇、山東、新疆等30個省(區、市)和京臺高速、海南三亞機場等大型公共場所部署326批次,累計檢測樣本3000萬人次。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理事長趙自林表示,作為核酸檢測一個重要手段,目前金瑞銘方艙實驗室已入選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目錄。未來通過優化空間設計,利用5G網絡、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該方艙實驗室不僅能對新冠病毒進行檢測,也可對多種病原體和基因靶點進行精準檢測,可滿足疫情防控、搶險救災、戰備醫療等多種需要。
據悉,未來金瑞銘方艙實驗室將進一步豐富應用場景,積極推動“方艙共享計劃”,為醫療機構、疾控中心和第三方檢驗機構提供方艙租賃、樣本檢測服務。作為企業所在地,遼寧省鞍山市也將組織相關部門在資質申請、政策配套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地方企業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