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峰會現場上,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發表了主題為《后喻時代,家校共育的挑戰》的演講。重點探討了在后喻時代,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更多可能性。
中西方教育的混合
經濟高速發展的現在,需求的多樣化和人生目標的改變讓個體社會呈現更多的不確定性。同時,代際關系也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家庭關系、親子教育、家庭教育的定義和格局也更多樣化。
國內典型五類家長:
受西方育兒思想的“佛系”家長,強調孩子的快樂和天性;
以權威教育為主的直升機父母,強調孩子的習慣/成績;
放權給祖父母的瀟灑父母:不要來找我(父母互相推卸責任)
奔波型父母,在權威和放任之間搖擺,從嚴格到不得不放手,從自由放任到雞血;原則不清晰的家長。(擔心學業,但是又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在乎他的學業)
無力型父母:缺乏支持體系,自顧不暇(父母無能為力)
后喻時代和文化反哺對教育的提出挑戰
社會學家周曉虹提出,中國進入后喻文化時代,出現文化反哺:長輩不如晚輩的現象從個體到主流,從某一專業領域到涉及價值觀、生活態度、行為模式和器物文明等日常生活的所有領域。
前喻文化: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
并喻文化: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
后喻文化: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成長目標的改變
在信息化的時代下,孩子的成長目標不再簡單的“活下去”或者“活得好”,而是“活得有意義、有意思”。孩子們更多的去探索和尋找“自我”以及歸屬感: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對世界有什么貢獻?這些問題成為了當代孩子的追尋。
糾錯教育的問題
很多人想到教育就是“糾錯”,但其實很多錯可能只是過程,盲目的說“不”是沒有用的。反復糾結“糾錯”的實質就是不信任,并且最后會破壞孩子的歸屬感,讓孩子習得性無助。這樣的不當的教育造成了問題,增加了焦慮,加劇了事業和家庭的對立。
父母為什么焦慮
對孩子和成長本身的不了解
對現代社會不確定性的恐懼
追求效率的習慣和教育節奏的不匹配
處在現代和傳統的夾縫中,沒有合適的方法
父母陪伴孩子學習的重點
明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差異
父母給予情緒平和和能量,父母要注重自身的解釋風格
父母給予個性化的指導:認真觀察孩子的需求
幫助孩子找到學習樂趣的途徑
給與學習資源的提供和學習方法的提升,比如筆記能力等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和差異
共性:完成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化,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差異:學校教育: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集體化教育、選拔機制
家庭教育: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個性化教育、愛育機制
兩者在今天還是十分混雜,權責利并不明確
父母在學業上的努力方向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最重視的是孩子的學業情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優秀的成績。那么,在家庭教育的視角下,父母在學業上該如何努力呢?父母應該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動力,這個動力的形成有三要素“興趣、成就感、自己的目標”。首先要觀察孩子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和方式,引導孩子參與學習過程,并鼓勵孩子,讓其感受到有成就感。除此之外,父母也要給自己和孩子都設定小目標,這樣自己和孩子才能站在一個戰線上,形成一股同向的力量。
學校的改變和教育的改變
從學會到會學,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幼兒園:用游戲來發展能力
一年級:喜歡或不反感學習和學校
二年級:理解學習任務和完成的節奏
三年級: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弱勢
四年級:開始尋找方法處理自己的弱勢,發揮優勢
五年級-六年級:找到學習方法和學習結果的因果關聯
初中:自覺學習,提高效率,調節情緒
重視家校合作,迎接教育挑戰
家校互動存在的問題
老師與家長的角色混亂
互相不信任
權責利不對等
對集體生活的誤解
家校互動可能的方案
統一教育大方向,差異化家庭和和學校的教育
明確家庭和學校分工體系和各自的權責利
細分學生和家庭類型,建立對弱勢學生的支持體系
家校互動的具體操作
家訪區分家長類型,家長會的兩種話語體系
建立家校合作的研究小組,整理原生家庭相對弱勢的學生名單,建立不同力度的支持體系:(兩頭重點關注)
常見問題的解決體系,危機的問題的外包
家委會與家長學校的運用
改變糾錯教育
敲黑板:你無法改變家長
家校協同的核心
權責利三方(學校、制度、家庭)明確
預防為主,長遠目標和現實目標結合
合作育兒的支持體系構建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