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大數據則成了一把“雙刃劍”。大數據幫助市民的生活更便捷、高效。但是,大數據也成為了互聯網企業殺熟的“幫兇”。一時間,筆誅口伐。
近期,#10家平臺承諾不用大數據殺熟話題#登上熱搜。唯品會、京東、美團、餓了么、每日優鮮、盒馬、攜程、去哪兒網、如祺出行、滴滴出行 10 家互聯網平臺正式向社會承諾:不對用戶進行 " 大數據殺熟 "。
這些平臺承諾:①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不低價傾銷、不串通定價、不哄抬價格、不價格欺詐。②不違法實行固定價格,不違法限制商品生產或銷售數量,不違法分割市場。不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不排除或限制競爭。③沒有正當理由,不實施掠奪性定價、不拒絕交易、不搭售等等……
前不久一位,一位復旦大學教授打車800余次,花費5萬多元得出報告結論:手機越貴打車越貴!不僅出行,高頻消費的外賣領域也是了殺熟的重災區。不過好在,隨著層出不窮的殺熟“慘案”,消費者的反殺熟意識也在覺醒。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在面對大數據割韭菜的鐮刀下,如何幸存?
有網友自制了反殺熟日歷,核心用意就是要“雨露均沾”。我們在選擇的時候產品的時候要換著平臺用,多家比價。不僅獲得最低價也可以防殺熟。滴滴打車用多了,就去用曹操出行、享道出行;美團用得久了,過段時間就換著用餓了么;攜程的機票酒店訂得多了,就換飛豬、去哪兒……總之就是,通過“雨露均沾”來減少對平臺的依賴。只有不穩定的顧客,平臺才愿意花更多成本去維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